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白人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2012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将以“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探索与创新”为主题,有利于通过学术交流加深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和努力推进深入贯彻实施。因此,我们也对模式探索研究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探索模式的重要性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指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而要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因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件精辟地阐释了必须坚决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并有五处提及有关模式探索与创新的内容,可见模式探索与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撑,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中级阶段中期以后,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迈进的发展新时期,文件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给农机化工作者指明了努力前进的方向。
关于模式的概念和特性关于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很多,正呈兴起之势。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模式,对于模式的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表述。本文认为,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典型样式(有代表性的状态),或某种行为的标准方式(如生产或服务的标准范式)。现实中人们常称的“模式”,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事物典型样式(基本形式、标准状态)的理性概括、表述和称谓。所谓“式”,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状态或运行方式。“式”前面加“模”,模式就是指该种事物的典型样式,基本形式,标准状态或范式。模式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性,相似的可归为一类,有利于在研究和实际行动中分类分析和指导。如,有各种发展模式,经济模式,技术模式,研究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教育模式,艺术模式(门派),体育模式等等,不胜枚举。但凡称为模式的,除各有其特性外,也都具有一些共性,可称为模式有四性:时空性、相对稳定性、辐射带动性、不断进化性。
模式的时空性,是指模式本身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物质内容及社会化形式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模式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和辐射带动性,是指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是基本类似和相对稳定的。因此,一种模式对条件类似的区域,有自然辐射带动作用,即具有可复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辐射带动性是模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理论依据。由此可以认识,人们研究和推广模式,是由模式内在的自然特性和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科学行为。模式的生产、存在和推广,有特定的自然属性和科学依据。由于模式的相对稳定性,才有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的推广价值。其辐射带动作用才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非主观臆造的发展过程。
模式的不断进化性,是指事物发展阶段性与无限性的对立统一过程,这也是宇宙间普遍的新陈代谢规律。在发展实践中,某种模式不是永久固定不变的,而是充满生机活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其物质内容及社会形式也必然要随着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即模式也有时代性。所以,模式创新是由新陈代谢规律所决定的永恒课题和历史使命。世界上各类模式之多,层出不穷,就是历史的验证。例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模式,在实践探索中,正在由单机作业服务向组织起来集体作业服务发展,更加重视创出优质服务,有良好信誉的农机服务品牌;近年来正在由单项订单作业服务向耕、种、收、管等全程托管作业服务探索前进。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形成了“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稳固、作业收益稳定、机具转移顺畅、用户政府满意”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户、农机服务组织,政府“三满意”和“三赢”。模式是在实践中产生,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和再创新发展的。创新突破,稳健发展,再创新突破,再稳健发展,如此不断循环,由低级向高级,生生不息,创新发展,永无止境。这就是模式的不断进化性,也是模式演变的新陈代谢规律。这符合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事物运动变化是没有止境的,最好是暂时的,更好是发展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2-8-27/nj_7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