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有效破解制约双季稻机插秧技术瓶颈


三、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和技术规程,解决好株行距不一,进而影响粮食产量的问题。机插秧的行距定制是最能体现“农机与农艺融合”原则的典型事例。几十年来,专家们主要在三个方面的矛盾中寻找协调与平衡:一是多大密度可以最大限度达到增产目的;二是何种株行距最方便机械操作,并且有利于病虫害防治;三是插秧机行距的可调性问题。目前,插秧机行距可调性在技术上早已解决,却在技术经济层面遇到了难题——行距可变可调的插秧机,结构相对复杂,价格都很高,至少是30万元以上,农民买不起也用不起。

面对这种困局,专家们转而寻求一种经济技术合理的株行距定制。多年的实践证明,对于一季稻,30cm行距以其“宽行窄株”方式,有利于抑制病虫害,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这已成为定论,勿需赘述。但双季稻早晚两季对栽插密度有不同要求,早稻要密一些,晚稻要稀一些。初步观察,30cm行距对常规早稻来说,略显稀疏;对于杂交早稻和晚稻来说,基本合适。要解决双季稻区这个矛盾,可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科学确定株行距技术标准。各地应组织农机农艺专家,结合本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种植习惯等,在广泛深入调研和科学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好适合本地的插秧机株行距规格,实现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今年,湖南省根据专家论证,确定双季稻区插秧机行距主推25cm,再通过调整株距来协调早晚稻不同密度:早稻将株距调窄,晚稻将株距调宽。另外,25cm定制可勉强满足机械操作的空间要求。第二,适当调整机插的每穴株数。在插秧机株行距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各地田块肥力、品种特性、栽插时间等实情,按照相关农艺要求,通过调节横向和纵向取秧量来调整每穴株数,保证稳产高产必需的基本苗。第三,着力推动农机制造企业不断改进机具设计。目前的插秧机械基本是一种刚性机械设计,尤其是插秧的秧针,都是机械传动的刚性构件,对田面的要求较高,对秧苗的损伤较大。要引进和嫁接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精准抓秧。同时要对秧针进行柔性改造,尽量减少秧针对秧苗的损伤。最好还能配备激光智能平衡装置,增强插秧机行进的自稳定性。

(作者系湖南省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犁底层 双季稻 行距 株行距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