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是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农机化的领域由田间拓展到养殖业、加工业、农村能源等多个领域。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2006年到今年年末,全省农村农机更新总投入预计达96亿元,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2234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3169万千瓦,增长了70%以上;黑龙江垦区农机更新总投入预计达64亿元。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336.1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494.5万千瓦,增长了47%。农机化高速发展,综合程度不断提高。到今年年末,全省农村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田间运输5项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将达到86.3%;截至2009年底,黑龙江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6%。农业机械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特作物、设施农业延伸,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航化作业发展,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农机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预计到今年年末,全省农村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将达24000个,服务组织总数比“十五”末期增加了1332个,预计全省到“十二五”末,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将覆盖全省90%以上的耕地面积。农机创新活跃,新技术推行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整地、播种、植保机械广泛应用并逐步替代进口。农机推广部门与农业技术部门密切配合,农机与农艺结合达到新水平。重点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深松整地等技术,年实现农机作业节本增效30亿元以上。深入开展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有75个农场,年出动拖拉机、联合收获机7200台,完成作业面积2000万亩左右,实现农村农民增收5亿元,农垦农机创收两亿元。垦区农机化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农村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促进了粮食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二、主要问题虽然“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农机化成绩斐然,但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一些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机化发展倚重农机装备数量增加实现程度提高和效益增长。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机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实现农机装备投入与农业效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关联性提高。三是控制农机化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加强农机管理,制定对环境影响、单位面积油耗等环控标准。四是坚持农民或农民组织自主购机为主,与国家给予补偿相结合的投入模式,在推进规模经营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化和服务社会化组织,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对平衡。五是农机化快速发展,农机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三、“十二五”展望1、总体目标:田间作业实现机械化,迈向农业现代化,实现综合机械化程度全国领先。加快推进畜禽饲养过程机械化和农产品处理机械化,为2020年全省农业实现全面机械化奠定基础。2、主要程度指标:全省农村6项主要作业农机化综合程度达到92.5%,垦区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98%,在这一基础上,将机械化向畜牧规模饲养和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业全面机械化程度预计达到90%,有望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迈入农业现代化,农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先进水平。3、农机装备水平指标:到“十二五”末期,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将达到47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要达到175万台,田间农机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垦区持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尚处于中级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农机化已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农机化将实现田间作业各环节均衡、全面的机械化,此后将向农业全口径机械化迈进,田间机械化在“十二五”后将进入田间作业现代化,力争在我国率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农业现代化 整地 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