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六大动力:粮食短缺是引擎


全球粮食长期短缺是引擎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95%上下徘徊,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以保障国内消费。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结构调整,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短缺矛盾日渐突出。从全球情况看,粮食危机的信号也在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

解决粮食短缺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开发进程。只要粮食短缺问题有一天得不到解决,包括农机产品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总体市场需求就不可能呈下降之势。

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获得优先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手段,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根本路径。而农业机械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率先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据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农业装备板块将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

建国后直到2006年之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都处于初级阶段,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8%,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根据美日德等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启动时的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百分比的数据及持续时间对比大体可以判断,我国当前的状况与这些国家进入中级阶段的情形类似。预计到2020年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降到20%以下,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历史跨越。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8000万~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亿~2.2亿之间,已超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0%(资料来源:陈锡文:农民工流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农民日报》,2008年9月16日)。

到2007年底,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资料来源:农机购置补贴推动农机市场繁荣,《农机市场》,2008年8月)。

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务农的数量减少,并且很多出去打工后回流的农民工倾向于买农业机具承包耕作土地,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随着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作业收费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下降。因此,农机作业比人工劳动不仅在质量上、时效上占据着优势,而且在经济性上也逐步占据优势。

系列惠农政策将成为“加速器”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将为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升腾空间,一系列农业发展的利好因素都将对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强劲的刚性增长预期;中央出台的土地改革新政,在农民自愿和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必将拉动大型高效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和加速农业机械功率上延的节奏,从而为农机化需求创造巨大的内生性增长空间。

政府补贴释放权威信号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实施,连续调低银行基准利率,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和放宽农村信贷政策以及中央关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十条政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都将对2009年的城乡消费市场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的100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更是一个农机市场刚性增长的权威信号。从2004~2008年的补贴实施情况来看,5年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9.7亿元,带动农民投入373亿元,拉动农机工业销售产值443亿元,中央投资拉动比例达到1:5.35,相当于国家投入1亿元可直接形成农机工业销售产值6.35亿元。2009年,国家投入购机补贴100亿元,可直接拉动农民投入近540亿元,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近640亿元左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 农业生产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