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 宋毅
6月25日下午,在北京长安街1号东方君悦大酒店的千秋厅,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自大洋彼岸赶来的美国约翰迪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莱恩(Robert W.Lane)、迪尔公司农机装备部总裁戴维·埃弗雷特(David C.Everitt)、迪尔公司财务总监佩恩(Dr.J.B.Penn)、以及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道格拉斯·罗伯茨(Douglas L.Roborts)、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刘镜辉,与7位来自中国农机系统的领导和专家:农机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处长姚春生、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丁翔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崔本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中国农机化导报》社长宋毅等,围坐在会议室中间的桌子旁,研讨约翰迪尔公司如何在中国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意见、建议。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麦维德,以及美国驻华使馆农业处农业专员桑河、闻若美也应邀出席座谈会。下午两点,座谈会开始,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道格拉斯·罗伯茨首先致辞,他表示,举办座谈会的目的是想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加强与中国政府、企业、教育、科研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帮助中国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和谐社会。他介绍说,成立于1837年的约翰迪尔公司是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公司为美国以外的区域服务时间已经超过50年,为中国服务也超过30年。今天的约翰迪尔公司不仅提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领域的装备,还为用户提供林业机械、工程机械、再生能源设备以及金融服务,业务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约翰迪尔不仅在北美和欧洲传统市场保持着强势地位,近年来还大力拓展了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目前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生产领域已从农业机械扩展到了工程机械。从出口设备,到建设工厂生产产品,设立研发中心,合作日益加深,服务不断升级。2007年,约翰迪尔公司全球的销售额达到240.8亿美元,其中,农业机械的贡献率占50%,建筑机械和林业机械占21%,商业占18%,信贷业占9%,其它占2%。这一数字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保持着增长。连续的增长离不开研发的投入,现在约翰迪尔公司每天用于研发的经费就高达200万美元,道格拉斯·罗伯茨表示,约翰迪尔公司的战略是尽量开发新产品,实现创新型运营。 开发适合领域的产品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近年一直致力于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站长丁翔文介绍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现在秸秆发电厂最缺的就是适合秸秆收集、储存、运输的设备”。由于能源短缺,近几年来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在中国发展迅速,截止到目前国家已批准立项建设的秸秆发电厂就有46座,已经建成的就有20座左右,发电用的秸秆既有棉秆等黑色秸秆,也有玉米、小麦等作物的黄色秸秆,农机为秸秆的收、储、运提供设备支持。秸秆发电厂一旦点火运行,就不能轻易停下,这就需要作为发电原料的秸秆必须保持连续的供应。目前秸秆发电厂运行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秸秆的收、储、运缺乏适合的设备,用工程机械搞秸秆的收、储、运是无异大马拉小车,不经济;用小型农业机械搞秸秆的收、储、运又是小马拉大车,满足不了需要。丁翔文站长希望约翰迪尔公司能根据中国的需要研发生产用于秸秆收、储、运的设备,特别是秸秆打捆机,他建议约翰迪尔可以在现有牧草打捆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生产出能够满足中国秸秆发电厂需要的设备。约翰迪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莱恩当场表态,让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联系,争取尽早解决这一难题。 中级阶段出现新需求迪尔公司财务总监佩恩是名经济学家,他对我国著名农机化发展战略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的学术造诣有所了解,他请白人朴教授就当前中国农机化的发展宏观形势进行介绍。白人朴教授说,目前中国已经从农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了高级阶段,相当于从小学进入了中学,充满了机遇,从世界范围看,农机化热点也正在从北美、欧洲向亚洲转移,中国是21世纪农机化发展的新亮点。中国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农机购置补贴规模不断加大,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高,仅2007年用于购买农业机械的支出达到320亿,农民拿的钱超过300亿,农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机械供应不足。白人朴教授还专门提到,目前中国的小麦的机械化已经解决,机械化水平超过80%;但玉米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特别是收获环节,玉米收获机需求强劲,仅去年就增加1万多台,补贴比例也很高,农民也非常需要,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产的玉米收获机质量还不过关,还没有非常合适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迪尔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生产出适合中国的玉米收获机,市场前景不可限量。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08-7-2/nj_74634.html
上一篇 : “杜老万”的农机致富路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