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温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遭遇用地难


三是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合作社以股份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机户有效地结合起来,凸现出规模效应。合作社成立以前,农机户大都在附近作业,服务半径有限,机具利用率不高,合作社成立后,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利用各地水稻成熟时间的差异,组织跨区作业,大大提高了机具利用率。温州市农机处全岳明处长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台收割机年作业量平均达1210亩,而全市每台收割机年平均作业量不足600亩。瑞安市的亿丰农机合作社13台联合收割机共收割2.02万亩,平均每台机收割1553亩。其中5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共收割17000亩,平均每台收割3400亩。”

四是新机具、新技术得以迅速及时的推广和利用。合作社的建立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水稻机械育插秧一直是制约温州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通过合作社进行水稻育插秧试验、示范,特别是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和晚稻机插的推广,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各地合作社纷纷举办现场会,通过现场演示让农户对机插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大面积推广机插打下坚实基础。瑞安恒丰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郑锦绸告诉记者:“三年来,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机插面积连年翻番,2006年500亩,2007年1390亩,今年超过4300亩。”

五是为新农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采访发现,粮友合作社所在村中80%的农业生产环节都由合作社完成,恒丰和友谊合作社基本上把把本村的土地耕种完后,还向邻村拓展了不少服务项目。土地集约化经营所产生的效率十分明显,农户收入增加的同时,合作社本身也有了一定的效益。记者进入恒丰农机社时,发现35岁的郑锦绸坐在装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熟练地运用电脑查阅相关资料。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我是子承父业,今年全社毛收入预计会达到80多万元,虽然纯利润还没有算出,估计年底分红时大家都会满意。”我们正好在合作社碰到了郑老板的内弟任良安,这位今年只有28岁年轻人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原来在北京做生意,后来看到姐夫做农业这行也有这么好的效益,所以决定弃商从农,成立了‘鑫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要路子走对了,这行还是大有希望的。”这些有理想、有知识、年轻的新型农民办起的合作社,让人们看到了新农村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无家之痛”制约可持续发展

在短短的几天采访中我们发现,农机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内部管理问题、社员素质问题和用电问题等,但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没有自己的机库。这个难题成了压在这些农机社负责人心头一块沉重的石头,挥之不去的痛。

全岳明处长告诉记者:“机库用地问题是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去年年底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经土地等有关部门审批的只占全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2.8%,因审批门槛高,手续难办,致使合作社机具长期停放在露天,常年受风雨侵蚀,锈迹斑斑,直接影响了机具寿命,合作社只能出钱租用机库。”

农机处办公室郑建元处长告诉记者:“有几家合作社拥有机具较多,且承包田块离居民区很远,而机库又无法审批。在无奈之下,只能先搭临时棚,但这种临时棚还没审批,经常被土地部门强制捣毁,机具又只能露天停放。到目前为止,还有8家价值417.25万元的机具露天停放。”

我们采访的三个农机合作社,对党和政府、当地农机部门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好政策倍加感谢,也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但是一谈到机库问题,大家无不愁容满面。粮友农机合作社的郑维成指着库里停放的几台机具告诉记者:“这些机具是我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放在合作社社员家,家里地方小,所以大部分机具在外面风吹雨淋,有的甚至被人偷了。我们的这个库房已被土地部门查了很多次了,要求我们拆,我们成天提心吊胆的。”

恒丰合作社的郑锦绸告诉记者:“我们社发展很快,不但有耕种收机械,而且还添置了一些烘干设备,将来还想继续扩大产业链,把这个事做大做强。但是这个机库用地问题很头痛,虽然目前通过农机部门和镇政府协调,暂时可以使用,但毕竟没有正式批下来,心里总是不放心,希望相关部门能体量我们这些刚刚成长起来的合作社的难处。我们每年多种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季节性的抛荒地,这一、二亩库房用用地的损失早就补回来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水稻 复种指数 耕地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