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蓦然回首:一路风雨一路歌


刘宪

序曲

都说,时间是最无情的,转瞬间就让红颜变为白发。然而,时间又是仁慈的,虽然光阴一去不复返,却留给人美好而绵长的回忆。

我清晰地记得,与农机维修结缘是1973年。

那年,我被招到一个县农机修造厂当学徒工,由此开启了人生中的蹉跎岁月。这之后的数十年间,工作屡经更迭,但与农机维修的缘分却始终未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机维修的发展程历程,如一首跌宕起伏、激扬华美的乐章,时常在我耳边回荡,每个音符都在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第一乐章:春风化雨动心弦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农机化事业亦沐浴着春风雨露茁壮成长。当时我还看不到这些,只是从每天的有线广播中越来越感受到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那一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决策。按照毛泽东主席“每县都要有农机修理制造厂”的指示和国务院“尽快做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的要求,国家有计划地投入机床设备、钢材等物资,支持农机维修发展。加快建设县、社、队三级农机维修网。和全国两千多个县修造厂一样,我所在的工厂也坚持“又修又造,以修为主”的方针。当时修理车间的厂房设计、设备和修理工艺、流程布局都模仿苏联模式建造。这期间,国家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农机修理教育和科研,许多高校开设了农机修理专业。黑龙江省还成立了农机维修研究所。农业机械化成为当时热门之一,吸引着广大的知识青年。

在上山下乡中,我切身体验到体力劳动的繁重艰辛,对拖拉机的渴望不亚于如今人们对私家车的关注。怀着向往和满腔热情,我一边上班一边准备高考。1979年我考入了北京农机化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农机化专业理论后,才明白农机维修中包含着许多学问和讲究,学习的热情转化成做事的能力,受用终身,我打从心眼儿里感谢“北农机”朴实严谨,诲人不倦的老师们。

第二乐章:一枝一叶总关情

1983年夏,我被分配到农牧渔业部农机化局修理处工作,为我国农机维修这棵大树浇水施肥。当时,国家出台了允许农民自主购置和经营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重大政策,国营拖拉机站的机具大多转卖或由个人承包经营,农民自有的小型拖拉机数量迅速增加,修理个体户应运而生。县农机修造厂整机送修量和旧件恢复量大幅下降,车间和设备闲置,人员转产改行。国家对农机维修投入削减,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维修制体系逐渐被冲破。1983年冬,农牧渔业部召开了全国农机维修工作座谈会,朱荣、肖鹏两位副部长亲临会议,要求充分认识农机维修工作在农机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初出茅庐,有幸参与誊写会议文件、接待会议代表工作,了解到了农机维修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化,也与全国各地的领导和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全身心地投入到维修管理工作之中。

为了适应农机维修主体由国营单位向私营转变、维修体制由计划为主向市场转变新形势的要求,经过大家努力工作,1984年,农牧渔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1985年发布了《农机修理工技术等级标准》和五种农具修理质量标准。这些规范性文件为各地开展修理工考核、网点技术等级审定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农机维修行业健康的发展。在维修质量管理方面,针对换件修理为主的状况,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维修零配件活动,对零配件经营者实行资格管理。在维修组织形式方面,探讨和组织推广冬修和包修制。在国家投入中用于农机维修的“科技三项费用”维持时间较长。当时,农牧渔业部农机化局修理处、机械部农机服务总公司修配处都管理许多维修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以维修应用技术为主,兼顾行业管理所需的软课题。在维修体制与制度研究、整机再生、修理工艺及装备、零件修复工艺及新材料、故障诊断仪器及方法、维修质量标准和节能等领域的科技成果逾百项,有些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维修新技术推广工作也有很大进展。1986年的“小型农机维修技术展览”推荐了适用技术50项。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多,1992年,中日两国政府启动了“中日农机维修培训中心”技术合作项目,建立三个培训基地训练高技能维修技术人员,还选派22名专家赴日本研修。我以修理处副处长的身份东渡日本,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日本的农机维修业。看到中日两国在农机维修的理念和做法上的差异。日本农业机械性能优良价格昂贵,重视使用方法的培训和日常维修保养,我国农业机械价格便宜但质量参差不齐,比较偏重故障后的换件修理,维修技术水平、经济指标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拖拉机 农业机械 质量标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