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推进农机农艺结合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五)制定标准,在应用规范上推进结合

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科学实施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保障。在省农委、省科委、省质监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的协同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油菜机开沟免耕直播机械化技术规范》、《油菜生产机械化播种作业技术规范》、《农业机械旱田耕整地作业质量评定办法》、《农业机械播种作业质量评定方法》等一批省级地方标准,把农机农艺结合建立在科学、标准、规范的基础上。

(六)培养人才,在知识构成上推进结合

农机农艺结合,人才是基础。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机、农艺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农机农艺结合的进程。在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三种办法,借知借技,培养人才。一是主动请进来。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和项目建设中,主动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二是积极走出去。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要求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的有关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把农机化技术挤进去。三是培养自己的“通才”,使更多的农机人精通农机和农艺两种技术。2005年,我局在招考两名公务员时,特地招考了一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同时还通过自学、培训、讲座、研讨、现场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机队伍的农业技术素质。

二、同向互动,彰显结合成效

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同向作用,既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升华了农业机械的作用,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提升了农业技术的集成度和综合运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在去年的秋种中,我们按农委的要求,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加大科学播种技术的覆盖面,重点解决播量大和播种质量不高的问题,并把小麦精(少)量播种和优质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综合配套、强化应用。全省机播面积2788万亩,亩播种量一般比上年下降5斤左右,不仅节药了成本,也为培育壮苗、减轻病虫和冻害影响、控制后期倒伏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夏收时,我们组织了“百万农机三夏会战”,抢收快收,颗粒归仓。据统计,全省3275万亩小麦,单产311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增长3%,总产1018万吨,比上年增加51.2万吨,增长5.3%;小麦优质率61.3%,比上年提高8.9%。单产、总产和优质率在去年创历史的基础上均刷新历史,再创新高,受到国务院领导、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因增产提质降本亩均增收38元,总增收超过12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其中,仅节种一项农民就减支1.8亿元。

(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机农艺结合的成效,充分显示了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装备和农业技术的威力。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市场红红火火,农业机械化发展蓬蓬勃勃。2006年,我省机耕面积5812.7万亩,机耕水平90%。小麦和水稻机播(插)、机收面积分别为3778.2万亩和5549.5万亩,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8%和85.4%。今年的“百万农机三夏会战”,从5月28日开机到6月8日夏收基本结束,在克服阴雨天气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只用了12天,比上年缩短3天。全省共完成机收小麦307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高峰期日收割450多万亩,市域内5~6天基本收完,县域内只需3天。水稻机械化水平也迅速提升,今年全省机插(播)面积已达50万亩,比上年翻一番。在江淮大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几千年”已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三)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机农艺结合,促进了农机总量的增加,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到去年底,我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240万千瓦,在高基数上比上年增长6.4%。大中型拖拉机12.6万台,增长20.5%,联合收割机6.1万台,增长24.9%,水稻插秧机1200台,增长100%。农用水泵和节水灌溉机械176.8万台(套),植保机械22万台。今年1~6月,全省又新增联合收割机5000台,水稻插秧机1200台,其中高速插秧机增加120台,总量达到200台。我省农业已建立在新的机械化生产力之上。

三、不断探索,提高结合水平

我们在农机农艺结合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对称,二是结合的不宽、不深、不紧,三是缺少项目和经费的支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水稻 油菜 农业机械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