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进农机农艺结合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网友投稿  2007-08-03  互联网

安徽农机局局长 项安琪

  编者按:7月16日,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次座谈会共安排了12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委、局)做典型经验交流,其中6个省(市、区)作了书面交流。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作为全国农机系统唯一的单位在会上做了书面交流,现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大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农委的直接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们以推进农机农艺结合为主线,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一、与时俱进,创新结合机制

农机农艺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没有机械化支撑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没有先进农艺相伴的农机不是现代农机。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机为载体和桥梁,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如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畜力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机械才能得以实施。新型高效的农机,也只有装配先进适用的农艺“软件”,才能发挥乘数效应。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传统农业向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递进式发展。

我们从六个方面对农机农艺结合进行了探索。

(一)立足发展,在思想认识上结合

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在贯彻当年中央1号文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农机富民工程。8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通知》提出,要“高度重视农艺基础设施与农机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的协调发展。”2006年初,省农委印发了《安徽省农机富民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大农机农艺结合力度,在计划规划、项目实施中实行农机技术人员与农业技术人员、农机技术与农艺要求的有机融合,把有没有农技人员参加作为农机项目验收的一个必要条件。注重从政策层面形成农机农艺结合的新机制,进一步促进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机构,在组织领导上推进结合

2006年3月,省农委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和技术协调。省农委第一副主任任组长,省农机局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安徽农业大学的著名教授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水稻专家组、小麦专家组和油菜专家组。专家组分别就水稻、小麦和油菜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结合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技术方案。

(三)分类指导,在重点作物上推进结合

我省是全国粮油主产省。小麦、水稻、油菜年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省农机与农艺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把农机农艺结合的重点放在小麦、水稻、油菜三种主要粮油作物生产上。集中精力,率先解决三大作物关键环节的农机农艺结合。在小麦生产上,着力推广以土壤深耕(松)、化肥深施和精(少)量播种为主导的“两深一精”高产机械化技术,解决耕作层浅、蓄水保肥能力差,播量大、行距窄、出苗拥挤,表面施肥、流失量大等问题。在水稻生产上,着力推广机插秧,解决人工抛秧不均匀、通风透光性差的问题。在油菜生产上,着力改变生产模式,从品种改良着手,培育成熟一致性的新品种。首先在种植和收获环节上突破,大力示范推广机直播、机开沟和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改变因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而造成比较效益低的状况。

(四)注重源头,在技术模式上推进结合

从源头着手,做好农机农艺结合的基础研究。省科技厅下达了“优质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研究”项目。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和安徽农业大学在研究中,把机械、生物、管理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优质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农机农艺结合栽培模式。经过三年的努力,课题组提出了四种不同产区、不同种植制度下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模式和操作规程。我局成立了由农机、科技、农业、土肥、气象、统计等部门组成的课题组,对小麦生产中的农机农艺关键技术进行正交试验,探索高产稳产技术模式。除粮食作物课题外,我们还在油菜、花生机械化生产,山核桃植保和加工等的农机农艺结合研究方面,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批成果。

(五)制定标准,在应用规范上推进结合

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科学实施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保障。在省农委、省科委、省质监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的协同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油菜机开沟免耕直播机械化技术规范》、《油菜生产机械化播种作业技术规范》、《农业机械旱田耕整地作业质量评定办法》、《农业机械播种作业质量评定方法》等一批省级地方标准,把农机农艺结合建立在科学、标准、规范的基础上。

(六)培养人才,在知识构成上推进结合

农机农艺结合,人才是基础。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机、农艺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农机农艺结合的进程。在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三种办法,借知借技,培养人才。一是主动请进来。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和项目建设中,主动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二是积极走出去。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要求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的有关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把农机化技术挤进去。三是培养自己的“通才”,使更多的农机人精通农机和农艺两种技术。2005年,我局在招考两名公务员时,特地招考了一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同时还通过自学、培训、讲座、研讨、现场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机队伍的农业技术素质。

二、同向互动,彰显结合成效

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同向作用,既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升华了农业机械的作用,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提升了农业技术的集成度和综合运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在去年的秋种中,我们按农委的要求,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加大科学播种技术的覆盖面,重点解决播量大和播种质量不高的问题,并把小麦精(少)量播种和优质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综合配套、强化应用。全省机播面积2788万亩,亩播种量一般比上年下降5斤左右,不仅节药了成本,也为培育壮苗、减轻病虫和冻害影响、控制后期倒伏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夏收时,我们组织了“百万农机三夏会战”,抢收快收,颗粒归仓。据统计,全省3275万亩小麦,单产311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增长3%,总产1018万吨,比上年增加51.2万吨,增长5.3%;小麦优质率61.3%,比上年提高8.9%。单产、总产和优质率在去年创历史的基础上均刷新历史,再创新高,受到国务院领导、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因增产提质降本亩均增收38元,总增收超过12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其中,仅节种一项农民就减支1.8亿元。

(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机农艺结合的成效,充分显示了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装备和农业技术的威力。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市场红红火火,农业机械化发展蓬蓬勃勃。2006年,我省机耕面积5812.7万亩,机耕水平90%。小麦和水稻机播(插)、机收面积分别为3778.2万亩和5549.5万亩,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8%和85.4%。今年的“百万农机三夏会战”,从5月28日开机到6月8日夏收基本结束,在克服阴雨天气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只用了12天,比上年缩短3天。全省共完成机收小麦307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高峰期日收割450多万亩,市域内5~6天基本收完,县域内只需3天。水稻机械化水平也迅速提升,今年全省机插(播)面积已达50万亩,比上年翻一番。在江淮大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几千年”已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三)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机农艺结合,促进了农机总量的增加,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到去年底,我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240万千瓦,在高基数上比上年增长6.4%。大中型拖拉机12.6万台,增长20.5%,联合收割机6.1万台,增长24.9%,水稻插秧机1200台,增长100%。农用水泵和节水灌溉机械176.8万台(套),植保机械22万台。今年1~6月,全省又新增联合收割机5000台,水稻插秧机1200台,其中高速插秧机增加120台,总量达到200台。我省农业已建立在新的机械化生产力之上。

三、不断探索,提高结合水平

我们在农机农艺结合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对称,二是结合的不宽、不深、不紧,三是缺少项目和经费的支持。

农机农艺结合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等方方面面,贯穿于科研、开发、生产、应用、监管等各个环节,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进,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突出“一个重点”,拓展“两个延伸”

农机农艺结合不仅仅是粮油生产过程中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种植业的结合,而是涵盖农林牧、种养加的大农机与大农业的结合。“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着力突出“一个重点”,拓展“两个延伸”。“一个重点”,主要粮油作物生产。“两个延伸”,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就是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巩固并深化粮油生产农机农艺结合成果,逐步实现农机农艺由结合→融合→和谐的递变。着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向油料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延伸,提高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现代物质装备水平和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在政策上,充分运用中央、省和地方的购置补贴资金,提高对既先进适用又满足农艺要求的机具的补贴率。

(二)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主体

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农艺结合的载体和主体。通过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机农艺结合落实到农户、到作物、到田块。一是构建政府公益性农机服务组织,强化县一级、完善乡一级、延伸村一级。二是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作业协会等农机自我服务、互助服务、市场服务组织。三是扶持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四是积极引导中介组织的发展。

(三)完善保障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渠道多元、形式多样,千方百计争取对农机农艺结合的投入和支持。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密切与农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需求、满足需求。三是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



http://farm.00-net.com/nz/nj/2007-8-3/nj_7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