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中级阶段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杨敏丽

2006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跨入了中级阶段。

(1)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大关,党的十七大将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由原定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提高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即由2000年接近1000美元提高到2020年4000美元左右。据研究,2020年,若全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第一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将降至25%以下(2006年为42.6%),农业劳动生产率应达到16000元左右,与2000年的4057元相比,接近翻两番的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是要运用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用更少的人生产出数量更多、品质更优、价值更高的农产品,因此,要求相应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应达到65%,才能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2006年,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7597元,对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但是,我国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为7283元,相对差距是3.22:1;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587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760元,绝对值差距进一步扩大为8173元,相对差距扩大到3.28:1。努力缩小这个差距,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小康。一是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二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归根结底,必须要用现代生产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3)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需要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转化率。因此,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都将大幅度提高。从农机装备水平看,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7.26亿千瓦,距2020年达到9.5亿千瓦的目标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农机作业水平看,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刚刚达到40%,距2020年达到65%以上的目标也还有很大差距。2006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仅分别为58.5%、32.0%和25.1%;第一大作物水稻机械种植水平还不到10%,且插秧机大部分集中在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两省插秧机拥有量占全国插秧机总量的86.8%;第二大作物玉米机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玉米机收水平不到5%,多数省(区、市)目前还是空白。因此,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实现大幅度提高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素质效益提高、发展格局变化、农机农艺协调四大趋势。

(1)发展速度加快

中级阶段犹如生命曲线的成长期,是S型曲线中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中级阶段的发展速度比初级阶段、高级阶段都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速度加快。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过了57年才走完初级阶段的历程,跨入中级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2023年左右达到70%,即从现在起,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将走完中级阶段的发展历程,迈入高级阶段,与初级阶段比,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建国初期,我国仅有农用拖拉机动力和农用排灌动力13.88万千瓦,整个初级阶段农机动力年均增加1200万千瓦。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为7.26亿千瓦,距离2020年9.5亿千瓦还有2.24亿千瓦的发展空间,年均增加1600万千瓦;一部分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淘汰,结构调整所需农业机械,如畜牧业机械、产后加工机械、特色作物生产机械等的需求迫切性将大大上升。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也仅为1.06个百分点;要达到202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5%的目标,今后需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2006年,黑龙江、河北、北京、江苏、山东、内蒙古、青海、宁夏等8省(区、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机械 传统农业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