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插秧机服务质量亟待改进提高


涂同明 袁文昌

实施水稻机械插秧是在继水稻生产田地耕整、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它的实施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彻底解决了水稻生产“三弯腰”的问题,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稻谷产量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实现机械插秧好处多,但对本区(湖北)大多数农民而言仍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农民尚处于观望、摸索阶段。农民需要采用机械插秧,但真正用起来却心有余悸,主要就是不知如何正确使用插秧苗机。育秧通过培训示范,特别是与传统育苗方式对比分析,一部分农民机手已基本掌握了要领,从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育出的秧苗基本能满足需求,但正确使用插秧机就不那么顺畅了,培训也搞了,并且还不止一次,但效果就是不明显。我们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插秧机是个新东西,以前从未接触过,虽然培训搞了,老师也讲了,但实际操作不多,且故障的出现也并非千篇一律,按照一般农民现有的水平,不从实际动手去体练,仅从理论上去认识它,想使用好很难;二是相对所有的农田作业机械而言,插秧机是一个较为精细的农业机械,不仅对所育出的秧苗有较严格的要求,而且机子本身各部分的相互配合、协调也很严密,一个地方出错,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与其它农田作业机具比较,用农民的话讲,插秧机显得“娇气”,“不经磕碰”,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随时都需作出相应调整,使其基本数据总是保持在所要求的位置,这一严格要求对一般农民而言有点勉为其难;三是插秧机的售后服务由于线长人少,服务难以及时有效跟上,也影响了插秧机的正常使用。

用机械插好秧对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影响极大,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插秧机操作手,不仅会开车,还能调整、维修及处理一般性故障。所以,一要加大培训力度。理论上要讲,更要让机手自己动手,操作、调整、维修。且仅在空地上进行空转不行,必须下到田间,设定故障,让机手排除,举一反三,才有效果。二要搞好售后服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供货商、机手、农户三方都有怨言。从供货商的角度讲,现插秧机使用面还不大,数量不多,投入过多的售后服务力量不划算,花费大,效益低,现在维修力量是投入了,但由于线长,力量显得薄弱,及时高效就很难办到了。对机手而言,自己的手艺还没有完全学到家,出了问题不知从何下手,也不敢动手,只有等售后服务人员到场,由于服务人员的各种状况,很难做到及时有效(有的服务人员维修技术也不全,到场后不能快准地找出病根,修复到位),有时一耽误就是两天。站在农户的角度,我花钱请你用机械插秧,干干停停,甚至插的质量难尽人意,其情绪及表现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好正确使用插秧机的难题,各级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但笔者认为最不可缺少的(至少目前应该是这样)力量是插秧机供货商。作为供货商培训好机手是一个内容,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售后服务人员(为降低成本,可以为一个区县培养1~2名专职人员,明确他们与供货公司的关系),通过服务人员及时有效的服务,再带出一批机手,使熟练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其次是要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经济实用的产品,减少故障率。第三,生产商要要投入研究力量,增加插秧机“模糊度”,减少“精确度”,提高操作、调整、维修的方便和简单度。

插秧季节性强,质量要求高,特别是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要求精耕细作的地区。采用机械插秧好处多,但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也不敢掉以轻心。其结果如何,不仅涉及到此项工作的成败,还涉及到农民增产增收,农机的社会形象及地位。笔者看到好的是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看到了它的优势,对实施机械插秧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为加快机插推广速度奠定了基础。总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协调配合,机插推广速度一定能大大加快,用机械替代大量人工插秧的大好时光为期不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育苗 农业机械 其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