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是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之一,田间症状表现为2类,其中徒长型是常见的一类,即叶鞘细长、徒长、叶色淡黄及死苗。另一类染病后与健株差距不大,但在孕穗期前后陆续枯死,同时茎基部可见数条白色逆生不定根,症状与螟虫钻蛀或细菌性基腐病极其类似。
2015年,天津市水稻恶苗病发生面积骤增至7.95万亩,发生总面积较近5年高出50倍。其中,田间发病率超过20%的区域达1.05万亩。发生区域田间发病率一般为10%~15%,最高可达50%。重发原因包含栽培管理不当、药剂浸种操作不当、田间菌源逐年积累及气候异常等。
由于2015年恶苗病发生范围较广,菌源充足,加之近年来我市水稻耕作模式、病害防治措施基本固定,主栽品种格局变化不大,预计今年我市水稻恶苗病仍将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各水稻主产区县植保站要及时做好防治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稻农加强健身栽培意识,提前把握预防关键节点,帮助规范防治操作细节,最大限度地减小恶苗病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具体防治指导意见如下:
1 、加强栽培管理,减少农药用量
恶苗病菌一旦侵入水稻植株将很难根除,显症后一味地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无益于病害防治,反而增加农药残留。防治上应注重于科学的栽培管理手段:(1)要灵活掌握播期。如遇低温天气,可将播期适当推迟7~10 天,对于培育壮苗,提高药剂浸种效果均有效果。(2)要做到适时、适量施肥,尤其要少用氮肥,增施有机肥料,增加植株抗病力。(3)要在生产过程中细心观察,一旦发现病株尽快拔除,带出田外,切断再侵染源。收获后也应将病稻草带出稻田,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燃料或高温沤制堆肥,彻底切断菌源。
2、规范种子处理,降低发病风险
作为预防恶苗病最后的关口,要严格规范以下操作环节:(1)适当晒种。晒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浸种前应在晴天晒种12~36h;(2)选择高效浸种药剂。综合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可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 2000~4000倍液浸种;(3)控制浸种时间。浸种时间视气温条件控制在4~7 天。(4)上年发病较重的地区可尝试选择上年较为耐病的品种。
(天津市植保植检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zb_22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