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国介绍说:与小麦锈病、白粉病等其他病害不同,现在一些内吸性的杀菌剂可以在叶面上再扩展,可以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赤霉病发生在穗子上,而穗子是立体的,药剂很难均匀地喷施,导致赤霉病防治难度较大。
此外,抗药性是杀菌剂应用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人们关注。过去人们普遍使用多菌灵以及甲基多菌灵,特别容易造成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比如2016年安徽萧县麦区赤霉病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也达到了14.3%。而通过2014-2016年在江苏地区对其他杀菌剂抗药性进行抗药性检测时发现戊唑醇、氰烯菌酯没有抗药性,因此周教授建议将氰烯菌酯与其他药剂(氰•戊、氰•己等)混合使用。
研发药剂,抗性增加,原有药剂失效,再研发新药,……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使小麦赤霉病防治更加可持续,2012年随着氰烯菌酯不断推广;周教授所在的团队又开始研发协同增效减量用药技术,寻找一些化合物或者因子,更好地诱导植物的防御反应,通过和高效杀菌剂配套系统使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17年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显示,今年小麦赤霉病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达1亿亩,其中安徽和江苏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汉平原、浙江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大流行的风险,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黄淮南部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且北扩西移趋势更加明显。
谈到防治药剂选择,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研究员梁帝允介绍说,目前我国登记防治麦类赤霉病的药剂有298个,其中含多菌灵成分多达165个。根据监测结果,建议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氰烯菌酯、三唑类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的发展。此外,针对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药性突出问题,近年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与陕西农心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示范。试验示范表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杀菌剂“实粒”(20%氰烯·己唑醇SC)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保护与治疗作用兼备和环境友好的优良特性,不仅优于目前市场上的常规药剂品种,其对小麦白粉病、纹枯病也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且可以有效防止小麦早衰,改善小麦品质与产量。
胡小平教授(左)王雅丽科长(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小平教授做了题为《小麦赤霉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安装使用及田间调查》的报告,并对小麦赤霉病预测原理进行了系统说明;该系统可做到区域实时数据采集、无线传输与存储;流行趋势预测;发布预警信息至客户端(手机、计算机等)。未来还可预期在系统中集成其他病虫害预警模块,真正做到病虫害综合预测预警的目的,从而指导科学用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7-04-05/30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