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多菌灵抗性严重,全国1亿亩小麦赤霉病爆发怎么办?别急,让“实粒”来帮您!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4-05  互联网

导读

小麦赤霉病2005年~2010年均发生面积6196万亩,2011~2016年均发生面积8632万亩,后6年年均发生面积比前6年增长近39%。近年来,我国黄淮冬麦区赤霉病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并呈现北扩西移状态,已成为黄淮麦区常发性病害。

  3月31日,由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陕西农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陕西省小麦赤霉病科学用药技术培训》在西安隆重召开,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站长范东晟、陕西农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敬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小麦赤霉病知名研究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明国、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研究员梁帝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小平教授、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药械科科长王雅丽、陕西农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尹长青等权威专家与企业工作人员围绕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常用药剂防效与抗性问题、赤霉病自动化监测技术以及农心公司小麦赤霉病防控方案及“实粒”田间应用技术等热点内容分别做了精彩报告,来自全省各市、县等地的50余位基层植保站工作人员以及200余名当地小麦主产区的经销商、种植大户共同参加了此次培训。

范东晟站长(左)、郑敬敏董事长(右)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站长范东晟在致辞中表示,去年冬季气温比往年偏高,今年春季雨水又相对充沛,造成了今年全省小麦病虫害防治任务将会比往年更重,赤霉病局部偏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因此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对此非常关注。为此,各级植保站工作人员要特别重视小麦的“三病三虫”防治工作,努力打好夏粮保卫战,实现虫口夺粮。

  范东晟强调,通过参加此次小麦赤霉病科学用药技术培训,希望各级植保站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植保技术,努力提高自身在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防治技术最近进展、田间试验、预警系统等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此外,尽管今年国家对小麦“一喷三防”政策的调整给整体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各级植保站工作人员要按照省站的部署提前做好中后期病虫防控的技术方案,认真落实好中后期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和任务。一方面,要及时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病趋势及预测情况做好技术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培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微信、标语等积极开展赤霉病防控宣传,提醒农户积极开展防治;通过开展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会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技术入户率,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的重要作用。

  陕西农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敬敏在致辞时介绍说,自1994年创业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心公司顺利走过了植保产品贸易商、植保产品制造商、作物解决方案提供商三个阶段。从2011年在省站领导下积极开展小麦吸浆虫防治药剂筛选到2013年积极参与并组织实施了“陕西省小麦高产集成技术标准项目”,再到2015年针对苹果农药减量综合技术研究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探索及示范观摩活动,农心公司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战略实施研究与应用”农药企业,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为国家政策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5亿亩。作为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减产30%~40%,还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对此,郑敬敏深有感触地说:“公司很早就关注和着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研究工作,通过与江苏苏研合作,多次与全国农技中心、陕西植保站、多家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讨论,最终研发了小麦赤霉病的专用药剂——“实粒”(20%氰烯·己唑醇SC)。自该产品2013年上市三年多以来,得到了使用农户和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目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400万亩次,预计减少经济损失约8亿元。期望通过这次技术培训,能够让农户和渠道伙伴更多地了解小麦赤霉病的科学用药技术以及农心‘实粒’和相关产品的防治优势。同时,也期待在省站领导下,各级植保部门的协同支持,各渠道伙伴的一齐努力下,共同推进小麦赤霉病的绿色防控工作,为确保国家小麦生产、粮食安全、食品卫生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周明国教授(左)、梁帝允研究员(右)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明国与参会代表们分享了题目为《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究》的报告,并从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赤霉病化学防治技术研发、赤霉病化学防治技术应用等三个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周明国介绍说:与小麦锈病、白粉病等其他病害不同,现在一些内吸性的杀菌剂可以在叶面上再扩展,可以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赤霉病发生在穗子上,而穗子是立体的,药剂很难均匀地喷施,导致赤霉病防治难度较大。

  此外,抗药性是杀菌剂应用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人们关注。过去人们普遍使用多菌灵以及甲基多菌灵,特别容易造成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比如2016年安徽萧县麦区赤霉病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也达到了14.3%。而通过2014-2016年在江苏地区对其他杀菌剂抗药性进行抗药性检测时发现戊唑醇、氰烯菌酯没有抗药性,因此周教授建议将氰烯菌酯与其他药剂(氰•戊、氰•己等)混合使用。

  研发药剂,抗性增加,原有药剂失效,再研发新药,……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使小麦赤霉病防治更加可持续,2012年随着氰烯菌酯不断推广;周教授所在的团队又开始研发协同增效减量用药技术,寻找一些化合物或者因子,更好地诱导植物的防御反应,通过和高效杀菌剂配套系统使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17年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显示,今年小麦赤霉病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达1亿亩,其中安徽和江苏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汉平原、浙江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大流行的风险,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黄淮南部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且北扩西移趋势更加明显。

  谈到防治药剂选择,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研究员梁帝允介绍说,目前我国登记防治麦类赤霉病的药剂有298个,其中含多菌灵成分多达165个。根据监测结果,建议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氰烯菌酯、三唑类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的发展。此外,针对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药性突出问题,近年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与陕西农心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示范。试验示范表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杀菌剂“实粒”(20%氰烯·己唑醇SC)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保护与治疗作用兼备和环境友好的优良特性,不仅优于目前市场上的常规药剂品种,其对小麦白粉病、纹枯病也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且可以有效防止小麦早衰,改善小麦品质与产量。

胡小平教授(左)王雅丽科长(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小平教授做了题为《小麦赤霉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安装使用及田间调查》的报告,并对小麦赤霉病预测原理进行了系统说明;该系统可做到区域实时数据采集、无线传输与存储;流行趋势预测;发布预警信息至客户端(手机、计算机等)。未来还可预期在系统中集成其他病虫害预警模块,真正做到病虫害综合预测预警的目的,从而指导科学用药。

  2016年陕西省小麦种植面积1605万亩,病虫害发生4573万亩次。2014、2015、2016三年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分别为275.7、567、231.5万亩。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药械科科长王雅丽在分析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控情况时表示,目前全省小麦赤霉病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从偶发区向常发区转变趋势明显。第二,发生区由南北向发展明显,2012年以前秦岭北麓、渭河沿岸区域偶尔发生,渭北小麦主产区很少发生,但2012年以来渭北小麦主产区成为重发区。第三,穗腐、茎腐、根腐混合发生,损失严重。例如,2016年富平县、蒲城县个别田块穗腐、茎腐、根腐混合发生,病株率超过40%。

  按照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要求,陕西省植保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主动出击开展防控工作。针对小麦赤霉病常发重发态势,2013年以来省植保站在富平县、洋县、勉县、眉县、岐山县、户县等地先后开展了多批次药剂对比试验、不同防治时期防治试验、小麦“一喷三防”不同防治药剂组合防效对比试验以及20%己唑醇•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尹长青经理介绍农心小麦赤霉病防控解决方案

  陕西农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尹长青在介绍公司小麦赤霉病防控方案及应用技术时表示,与市场已登记的传统药剂相比,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通过实验对大量的药剂进行筛选后发现,氰烯菌酯与三唑类药剂进行复配后,其药效可以进一步提升,杀菌谱更广,延长持效期,有助于延缓单一化合物使用造成的抗性问题。

  “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等到灌浆期以后发病时再进行治疗就已经为时已晚,因此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谈到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策略,尹经理言简意赅地总结为“见穗打药,扬花重防,遇雨补喷”,即在华北、西北地区每亩施用‘实粒’100克,在小麦抽穗30%~50%进行预防;小麦扬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或大雾天气要再施用1次;每亩用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施药时重点喷施小麦穗部。

  在国家实施农药减施增效政策的背景下,陕西农心将继续坚持以作物为出发点,站在农户立场上积极研发和推广优秀的作物解决方案。公司积极承担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期望能够与各级植保部门在优质化合物推广方面、植保技术培训方面等展开合作,共同为农户的丰产增收不懈努力。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7-04-05/30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