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减肥20% 节水40% 增产10%


    图为固定喷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田。

    胡芹远冯长福文/图

    近日,来自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土肥总站的专家学者和皖北各市县的土肥技术人员,齐聚安徽省濉溪县五铺农场,观摩“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减肥增效技术”示范成果。

    这项技术由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安徽省土肥总站、濉溪县农技中心等联合实施,示范效果受到专家点赞。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副处长吴勇表示,该项固定喷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攻克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三大难题

    在五铺农场西南片一处130亩的连片麦地里,均匀分布着900多根喷杆,喷出的水雾像轻纱笼罩着小麦。

    “这里示范的是喷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7根喷杆,喷杆顶端为360度旋转雾化喷头,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随时补水补肥。喷杆间距9.4米,可供幅宽2.2米的农机来回作业4趟。”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副所长朱宏斌介绍说。

    据了解,喷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有三大难点:一是喷雾的颗粒要小,还要达到足够的喷洒半径,防止出现喷洒盲区;二是要满足整地、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化作业要求;三是要满足玉米等高秆作物的后期追肥需要。

    为此,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组织科研力量,自主设计出了360度旋转雾化喷头,它可实现喷雾半径5.8米以上。根据喷雾半径和农机作业幅宽,利用作物边际效用原理,每行喷杆两侧各留出30~35厘米的空白区;再利用圆的面积和三角形重心原理,采用等边三角形布设喷杆,实现喷雾区交叉重叠,消除喷雾盲区。

    朱宏斌介绍说,新设计的喷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喷杆可以加长,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和玉米拔节期前,可以采用地上1.3米的喷杆,从玉米拔节期开始再接上1.5米长的喷杆,就可解决玉米生育后期追肥难题。

    新技术带来化肥减量新成效

    与传统水肥管理模式相比,喷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优点。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程备久介绍说,该技术可实现每亩减少化肥用量20%以上、节水40%以上,小麦增产预计达10%以上。

    程备久解释说,该技术的基础是高效节水喷灌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规模化种植遇到干旱时因浇水时间长、用水量大而导致的成本高、效果差等问题;在农作物需肥的每个临界期,利用该技术进行叶面喷肥,可实现及时、精准追肥,肥料利用率可达80%以上。

    探索粮食作物节本增效新路径

    目前,安徽省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约540万亩,主要有地表滴灌式、膜下滴灌式、吊喷式等技术模式。少部分地方在露地栽培农作物上尝试机械平移式喷灌、固定和半固定式喷灌。

    安徽省土肥总站研究员钱国平介绍说,“因种植密度大,田间管网数量多、成本高,滴灌模式不适用于粮食作物。移动式喷灌在粘壤土和黏土的地里,移动不方便。”

    钱国平认为,固定式喷灌模式是粮食作物的最佳选择,它不仅节水、“减肥”、省工,而且从目前的材料和工艺水平方面,整套设备的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

    濉溪县农技中心主任彭红心介绍说,固定式喷灌系统由水泵、动力机、过滤设备、施肥系统、输水管网等部分组成,安装这套设备每亩仅需2000元左右。

    “目前,我国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主要以设施蔬菜为主,在粮食作物的应用基本上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程备久表示,安徽作为粮食主产区应逐步推广这项技术,在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和绿色发展上不断探索新办法、新路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喷灌 粮食作物 喷雾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