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吴氏家训有云:“孝弟宜敦也”,大意就是要求后辈子孙要孝顺父母,要兄友弟恭。近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有两兄弟因为宅基地建房纠纷闹上法院,永定区人民法院卢海标法官巧用家训及民间俗语一次性成功调解,两兄弟握手言和。
亲兄弟为建房反目成仇
吴某莹与吴某济是亲兄弟,当年两人与另一个亲兄弟吴某金一起购买了三块相连的宅基地,吴某莹与吴某济的宅基地相连。后来吴某济需要盖新房,吴某莹同意相让几十平方米的宅基地给吴某济建新房,但是要求弟弟吴某济房子与吴某莹相邻的一面不能有雨披,不能开窗。可吴某济的新房与吴某莹相邻的一面留了雨披也开了窗,吴某莹觉得弟弟没有兑现当时的承诺,于是诉至法院,要求吴某济归还所占宅基地。
翻卷宗走现场法官促调解
接到案件以后,卢海标认真翻阅卷宗,了解当事双方纠纷的矛盾点。在翻阅卷宗的时候,卢法官发现这兄弟三人的宅基地是挨在一起的。
“他们兄弟三人当年会把宅基地买在一起,那兄弟之前的关系肯定是很好的,现在闹成这个样子太可惜了。像这类型的案件能够调解的我们要尽量用调解解决,恢复他们兄弟之间的和气。”卢海标决定通过调解方式化解双方矛盾,恢复兄弟俩的和气。
但是现在的难点在于这两兄弟互相之间已经不想跟对方说话了,两人都硬气地表示要打官司。
卢海标决定让自己做中间沟通桥梁,通过给当事双方打电话、分别叫他们来法院做沟通协调工作,把道理一点点掰给他们听,渐渐地这两兄弟的情绪都有些许软化。
看着前期的工作有了点成效,但是离预期的结果还有很大的距离,卢海标决定调整调解策略,他走访两人产生矛盾的宅基地后,决定采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成这次调解。他联系了永定司法局局长、人民调解员以及当事人的弟弟吴某金,与当事人一起来一次面对面的调解。
妙用家训化解兄弟矛盾
调解工作一开始不是很顺利。“为什么他不一早提出来,等我这四层的房子都建好了,现在来要求我拆,会不会太过分了。”吴某济说话的声音倒不大,但是语气里却是愤愤不平。
吴某莹觉得自己已经多次与吴某济沟通,但是吴某济完全不愿意沟通,而且认为吴某莹提出来要他拆除已经建好的四层楼房子太过分了,他没有办法接受。
卢海标先把当事双方争议的矛盾点放在一边,他通过亲情来软化双方:“俗话说‘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你们吴氏家训也说‘孝弟宜敦也’。你们的父母都过世了,如果他们看到你们兄弟为了建房子闹上公堂,能安心吗?现在你们兄弟不睦,势必会影响到你们子侄后辈的来往。”卢海标的话触动了吴某莹两兄弟,两人虽都不说话,但是脸上的表情已经平和下来。
卢海标跟他们说完情,又开始说理:“要吴某济直接拆建好房子,对吴某济来说损失的确很大。我想吴某莹你作为哥哥,也会不忍心。但是吴某济你的确占了你哥哥的宅基地,而且吴某莹也是需要建房子。”
卢海标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由吴某济未盖房的宅基地补偿吴某莹。同时,吴某济新房与吴某莹相邻的一面的雨披拆掉,窗户封上。最终,两人都同意这个解决方案。当天下午,吴某莹来到法院撤诉,两兄弟决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两人的问题。
“莫因些小心相违,手足以和为贵”。吴氏《家训十六则》就包含“和手足”。客家祖训家规寄托着客家先祖对后辈子孙的谆谆教诲与美好期望。永定法院把客家家训运用到案件调解中来,让好家风世代相传。
陈立烽蓝秀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30/10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