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北京1600公里的湘西侗寨,一位身穿靛蓝色侗服的姑娘,背着竹筐出现在镜头前,她手臂一挥,将渔网撒下。这就是头条号创作者“乡野丫头”石秋实的日常生活。节日时,她还会穿上隆重的侗族服饰,将长长的头发盘在脑后,挽成发髻,戴上琳琅的银饰,和堂哥四海一起唱起琵琶歌。
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湖南通道县的老寨村。因为交通闭塞,村子里的年轻人正在逐年变少。2017年3月,石秋实和四海决定用短视频记录此间正在消逝的侗族文化。两年时间里,他们累计拍摄了1000多条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超过700万次。
从逃离封闭的老寨村,到离开城市回归田园成为“乡野丫头”,石秋实不仅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还让197万粉丝爱上了乡村的好风光。
回归
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再跑回农村,扛起锄头干农活,以此为业,并且还成为了有近两百万粉丝的短视频创业者。
我家在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一个叫做“老寨村”的侗族寨子,作为湖南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由于交通不便,村子自然发展得不好。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好处。老寨村保留了淳朴的民风和许多侗族传统习俗。直到现在,村民也可以夜不闭户地生活。每到侗族节日,村民就聚到一起载歌载舞。
第一次去城市是高中毕业后,考上怀化市的大学。后来,我在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做助产士,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扣除房租和日常开销,几乎所剩无几。
城市生活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人们总是匆匆忙忙,房价、物价高昂。要得到我想要的东西,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时,我开始怀恋在寨子里的生活状态:有田种,可以饱腹,还有似乎过不完的侗族节日。
5个月后,我回到老家乡镇做了一名校医。后来,因为经常在今日头条上刷到一些人分享自己的家乡,我萌生了做三农账号的想法,想把我们的侗族文化也传播出去。
侗族
真正促成这个号的人是大堂哥。他是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人,想做一个记录侗族文化的视频号,需要一个出镜的人,于是找到了我。我们一拍即合。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习俗、歌舞,都只能靠着老人口口相传。寨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像琵琶歌这样的“非遗”以后也许就失传了,我们觉得非常可惜。后来,三哥和三嫂也加入了我们,负责拍摄和剪辑。一台600多万像素的数码相机,900多元组装的电脑,草台班子一样的“乡野丫头”就这样开始运营了。
2017年3月27日,我们发了第一条短视频:去布央茶场采茶。随后几天,我们又发了一些老寨村的风光和侗族的民俗,这些都没火,让我有些沮丧。第十天,第一个“100000+”终于诞生了:我在田里摸田螺。4个小时就有了19万的播放量。后来我发现,并不是因为之前的视频不好,而是粉丝们想看接地气、真实的侗族人的生活。
朝着这个方向,一年半时间里,“乡野丫头”共发布了1000多条视频,吸引了197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700万次。因为做三农账号,我从医生做回了“野丫头”,在溪流里摸螺狮,采野果,挖山笋,做了上百道侗族的特色美食。
这个过程中我自己重新认识了故乡。
情感桥
如果要问我,“乡野丫头”有什么成功之道?那可能是用侗族风情开了个好头。比如,在老寨村的中心,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鼓楼。秋天我们在广场上脱粒,过节时在鼓楼前跳芦笙舞。平常晚饭后,大家也喜欢聚到鼓楼里,老人教歌,年轻人唱歌,儿童学歌,代代相传。这些内容对于粉丝而言很新鲜。
听大堂哥说,2008年前后,村子里曾有人专门用影碟把琵琶歌和侗族的一些盛会记录下来。因为录一次就少一次,人们很少有机会围着火塘,从傍晚一直唱到天亮。比起影碟的留存,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短视频,让山外的几百万人都看到。
我发现,湖南在外的游子或者少数民族,更能被我的视频激起乡愁。经常有粉丝留言,说从我的视频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想到了自己的家,或者说“我奶奶家也是这样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15/9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