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心一意跟党走


    今日西柏坡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编者按:7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一个崭新的中国向着世界昂首走来!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答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恢弘铺展。同庆华诞,不忘初心。今日起,本报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推出系列报道,深刻反映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揭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讲述普通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李杰

    又是一个春天,暖风轻抚西柏坡。轻柔的花粉,飘溢着芬芳味儿,弥漫柏坡岭上。

    70年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新中国从这里出发。

    70年后,记者满怀崇敬,走访这个革命圣地,瞻仰先烈遗物、遗址,重温烽火岁月的丰功伟绩,听老乡讲述革命故事和山庄变迁。

    毛主席进驻西柏坡

    滹沱河水奔流东去,在西柏坡折了一个漩儿,留下大量泥沙,形成了一个冲击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土沃水美,稻香鱼肥,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

    “当年,这一带有战功赫赫的‘平山团’‘回舍大枪班’,有于光诚、栗再温等优秀革命干部,还有‘子弟兵母亲’戎冠秀,这是太行山群众基础最好的革命根据地之一。”73岁的西柏坡村老党员闫文进介绍,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拉开解放战争序幕。第二年5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对外称“工校”。

    “中央机关在西柏坡,‘中办’在夹峪村,‘中组部’在南庄,‘中宣部’在北庄,东柏坡是‘妇委’,西沟是军委电台。”在山村西南角,记者遇上76岁的老人闫长明,他如数家珍地讲述起当年革命情况。原来,他父亲就是该村撰写《东行漫记》《日出东方》《走进西柏坡》等长篇小说的知名作家闫涛。

    1938年,西柏坡村成立了地下党支部,“我父亲闫儒魁是党支部委员。”在闫文进家里,他说,“我们村是多年的‘革命模范村’。毛主席来时,我父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组织参与了找房子、腾院子、筹粮食等工作。”

    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年部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很好,经常有战士帮乡亲打水、扫院、干农活儿,“军民就像是一家人。”

    争当先进顾大局

    “新中国成立了,乡亲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人们踊跃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事事争着‘扛红旗’、当先进。”

    闫文进说,1956年8月,滹沱河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下游许多村庄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为维护下游群众的利益,根治滹沱河“水患”,1958年国家兴修水利工程,在平山修建了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其中岗南水库淹没了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村,乡亲们顾不上自己的房屋,却将“中央旧址”的房梁、门槛一根都不少地拆下并运到山上,基本上保持了原貌,重建了如今的“中央旧址”。    

    改革开放后,闫连章买了全村第一台照相机,成了村里以照像为生的“个体户”。后来,他外出打过零工、当过装卸工、跑过客车、开过游艇、卖过纪念品、开过饭店和旅馆。

    许多村民和闫连章一样,四处奔波,靠“打零工”、做“小买卖”生活。也有几户村民,发展起了牛羊养殖、“网箱养鱼”等。

    1988年,西柏坡村进行了一场“房屋革命”,乡亲们用积攒下来的钱和政府的补贴,一举告别了“土坯房”,盖起了“红砖房”和“蓝砖房”。

    靠山不“吃”山,临水不“吃”水。1996年,岗南水库被定为省会石家庄人民饮用水源地和首都北京的备用水源,西柏坡的水产养殖、工矿企业被取缔。同时,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山场禁伐禁牧。“听党的话,跟党走”的西柏坡人民服从大局,把发展的目光转移到了青山绿水之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平原 涵养水源 自然保护区
上一篇 : 标题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