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大美高原启新章


    为了进一步推进牦牛产业振兴,2018年,青海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国牦牛特色产业优势区,并全面确立青海牦牛在全国乃至世界牦牛产业中的中心地位,引领青海乡村产业振兴。

    坚持生态优先,立足生态功能与产业功能并举,以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为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口,让绿水青山环绕每一个高原美丽乡村,让每一户农民都住得舒心——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这里也曾因人草畜矛盾突出,超载过牧,导致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农牧业要持续良好发展、农牧民要持续稳定增收,必须始终立足生态优先,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多年前,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黄沙头村也曾是草原葱绿,牛羊肥壮,但后来由于超载过牧导致沙化,一到冬春季节就刮起沙尘暴,路上的黄沙得用推土机清理才能通行。这几年,被划为禁牧区后,经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治理,这里已长出了新牧草。

    要保护也要发展。为了解决草原“人草畜”的矛盾,青海省提出了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战略,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立足生态功能与产业功能并举,按照以草定畜为核心,减轻草地压力,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已实现牧业村全覆盖,草原生态好转明显。

    农业要绿,农村要美。农村要美,先要农村环境美,农民住得舒心。

    平整的柏油路贯穿全村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沿路整齐地排列着太阳能路灯,墙面也被粉刷一新;村子里公共厕所、分类垃圾箱等设施一应俱全;村委会旁边还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儿童室、文娱室、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

    “就像做了一个大手术一样,整个村子大变样。”西宁市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村民吴生梅高兴地说,“以前村子里是土路,现在都是柏油路啦,以前垃圾都倒在沟里,现在放垃圾箱,满了就给拉走了。”

    走进东至沟村,都会被这里清新的空气、质朴的民风、壮美的山林和干净的村落所吸引。近几年,东至沟村依靠特有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每到夏天,游客络绎不绝。

    村党支部书记张合成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意识到,只有维护好了村子的环境,保护好了山上林子的生态,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客源,也就是守住了滚滚的财源。”

    东至沟村发展的故事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东至沟这样的高原美丽乡村,在青海广袤的土地上如花儿一样在一朵一朵盛放。

    加快各类人才向农村集聚,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注重外引内育方式,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让“一懂两爱”的“三农”优秀人才融入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中——

    今年3月,一则西宁市大通县边麻沟村花海的招聘启事刷爆青海人的朋友圈。发朋友圈的是边麻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培东。招聘的岗位有网络营销、采购员、综合服务部长、游乐场管理员等,入职的福利包含免费培训、通勤车、生日祝福、社会保险等。有人说:“为了能给村里吸引人才,李书记也是拼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放在第一位,可是要发展产业就必须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引进。只要足够优秀,哪怕是开高工资、交社保都可以。”李培东说。

    面对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问题,其实在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之初已经开始了探索。2018年,青海在27个村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工作,并探索大学生服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机制,为畅通乡村人才流动渠道破题。

    青海省委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文龙介绍,示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根据各村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需要,从本村及附近村社未就业的大学生中遴选了200名,依据专业、特长安排到岗工作,并对每位大学生每月补助生活费2000元。今年,我们将再遴选200名大学生,并把补助提高到240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牦牛 枸杞 草原 草畜
下一篇 :遗失声明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