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杰
“出完这茬菇,净挣5万多元!”在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下,河北省平泉市沙坨子村农业园区坚持为农户提供好产品、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贫困户刘彦龙在园区里种起了蘑菇,“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他说,农业技术是制约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有了技术就不愁挣不到钱。”
2019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为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在农业产业扶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出台了《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组织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建立省、市、县、乡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专家团队,为每个贫困村配备1名产业技术指导员,确保“科技支撑到县、产业帮扶进村、技术指导入户”,构建起覆盖62个贫困县的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
“一产业一方案”技术服务到村到户
“贫困户种蘑菇,我们负责提供生产技术。”平泉市农牧局党组书记秦凤彬说,平泉市农业技术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全力破解产业扶贫发展的技术难题。当前,该市食用菌产业已覆盖19个乡镇150个村,食用菌标准化基地面积达6万亩,已经成为全市扶贫效果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脱贫致富产业。
据介绍,2018年河北省组建了第二期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针对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薯类、杂粮杂豆等18个产业,共有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50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市、县、乡扶贫产业服务队,培育发展贫困村农业产业指导员7366人,建立起覆盖全省9个贫困市、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的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省级抓指导、市级协调、县乡主体”的原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专家团队职责定位。省、市专家团队直接对接扶贫产业、帮扶指导贫困县。县、乡、村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直接对接产业扶贫项目,服务到村,分包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
方案提出,按照“一县一策、一产业一方案”要求,坚持“六个一”精准对接服务。即省级团队每名专家包联指导一个扶贫产业带,每个贫困县分别明确1名省级和市级专家包联指导,县级专家团队包联指导一家以上扶贫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或合作社,每名县级专家团队专家带领指导一个乡镇扶贫产业服务队,每个乡镇扶贫产业服务队包联指导一个贫困乡镇或产业片区,每名乡镇扶贫产业服务队成员包联指导一个贫困村,切实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稳步增收。
“三重点”“十服务”托起全产业链发展
“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三大重点,实施全产业链‘十项服务’。”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负责同志介绍,针对贫困县农业扶贫产业技术短板,努力围绕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精准对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和应用,尽快提升农业扶贫产业的科技含量。
突出科技创新,加强研究认证,对贫困县生产条件、产业结构、市场产业状况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形成“规划+意见+方案+项目+服务‘五位一体’的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体系”。每年集中推介种子、种畜禽、种苗等一批优良品种,以品种更新带动形成产业特色。针对贫困县地形地貌特点和农业生产条件,研究引进适合山地、丘陵、坝上等贫困地区的温室、大棚、农机具,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用两三年时间,使贫困县特色扶贫主导产业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实施“新型主体”带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指导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展,推行“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园区辐射、合作社引领、贫困户参与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对于承担扶贫产业带动任务的龙头企业,开展包联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原料基地、标准化生产、产品加工、分等定级、产品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支持每个贫困县至少创建1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对园区的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扶贫项目实施进行指导,提升园区带贫增收能力,大力培育“带贫”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21/9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