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而不是城乡一样化。”李廷俊说,“目前,康县树立了全域一盘棋的规划理念,体现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和多规合一的要求,做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房建设、公共建设等一张蓝图、一体推进。”
是量力而行,还是盲目举债?
如何才能把规划执行好?钱是“硬头货”。财政资金不足一直是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捉襟见肘的资金在投入上慎之又慎,保运转是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尽管自有财力有限、项目资金紧缺,但康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依然做得风生水起,名列西部前茅。
秘诀何在?敢于担当的康县县委、县政府,在反复的调查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以“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为引子,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调配各类资源,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实现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当时,涉农资金涉及住建、水务、交通、扶贫、发改、环保、农牧等十几个部门,立项权限分散,多头下达,碎片化管理,使用成本增加、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但要是真的把各类涉农资金归并整合在一起,并非易事。专项转移支付涉及部门利益,从县级层面整合难度较大,协调中也是矛盾重重。
怎么办?面对部门条条框框的规定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真金白银的迫切需求,康县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决定: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必须归并整合,部门上级由县委、县政府统一沟通衔接,切实解决“谁来整合”这道难题。
怎么整合?从2011年起,康县采取县委常委会动议、政府常务会提出方案、四大班子联席会讨论、人大常委会审批的方式,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安全人饮、部门帮扶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
康县县委农办主任杨勇介绍,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具体由县农办统筹,县直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基本思路是:先按规划整合项目,再按项目争取资金,根据项目建设进度统一分阶段拨付资金。具体操作办法是“四定”,即定村庄、定规划、定项目、定任务。
按照《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筹集管理办法》,对符合国家投资条件的通村道路修建硬化、公共厕所、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各项目主管部门牵头,乡镇、村社配合,积极争取通过列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解决建设资金紧缺的难题。
以2014年为例,康县财政预算收入仅为1亿多元,但县上“下决心”拿出其中的4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而剩余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不同类型的项目资金整合。通过整合后再投放,每个项目村可以拿到几百万元。
康县按照这种整合办法,下一年度再规划建设其他项目村,各类项目资金都向规划到的区域乡村倾斜。每年集中新建40多个村、完善提升20个左右的村,并以景点的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依此滚动推进,持续多年。
截至目前,康县累计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9.8亿元,撬动群众筹资59.4亿元,同步推进道路、厕所、庭院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发挥了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只有让分散的资金‘握指成拳’,才能激活各方面社会资金投入,才能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难题。”康县财政局局长李应章说,康县始终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探索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多元投入格局。
是因地制宜,还是大拆大建?
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每个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康县交出的答卷是:低成本、不折腾、高成效。
记者调研时发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初期,许多群众都存在顾虑,担心乡村风貌会被破坏,更害怕被拆房、被占地、多花钱、瞎折腾。但后来发现,不仅自己的地没有动,而且自己的家变美了。
针对环境“脏乱差”这一顽疾,康县重点实施“四清、五化、五改、五治”工程,即清理粪堆、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清理河道;道路硬化、村容净化、家庭美化、四旁绿化、居室亮化;改炕、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治理乱堆乱放、治理乱搭乱建、治理乱采乱挖、治理乱砍乱伐、治理乱贴乱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2-12/8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