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曲高原上的振兴牧歌


    本报记者郜晋亮王澎

    风来柴达木,景出诺木洪。入冬之后的青海诺木洪,裸露地表上泛起的盐碱和斑驳积雪为它增添了一丝萧瑟,但枯黄草丛中点缀的一丛丛鲜红色野生枸杞,彰显着这片茫茫大地所蕴藏的活力。

    在广袤的戈壁滩中,青海省都兰县哈西娃村的连栋别墅无疑是一抹亮色。行走在哈西娃村的别墅区,极具时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茫茫草原深处的小牧业村。

    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美化的庭院,汉白玉雕花围栏分隔出一个个小院,上下两层使用面积达168平方米,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内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水、电、暖全通入户……在蒙古包里住了一辈子的哈西娃村牧民们想都不敢想,如今家家都住进了大别墅。

    “这别墅每户一栋,造价80多万元,全部由村集体出资,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65岁的哈西娃村牧民更登和记者说起了村里的各项福利,“全村人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全部由村集体经济支付;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6000元生活补助;在读大学生每学期有4000元助学补贴……”

    10年前,哈西娃村集体经济负债两万余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现如今,哈西娃村集体收入350万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10年巨变的背后,是哈西娃村人持之以恒谋发展的决定和敢于创新重实践的定力。

    组织建设聚民力,恢复生态打基础,产业兴旺牧民富,人才引进谋发展,哈西娃村一路走来,形成了一条独具高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日前,记者来到这个高原村落一探究竟。

    组织强则百业兴全村拧成一股绳

    2018年6月,经哈西娃村全体村民一致同意,柴达木黄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启动。牛棚建设已经完工,优质青贮饲草也已备齐,只待精选的275头柴达木母黄牛在来年春天“入住”。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温国忠说:“现在只要是村里决定要做的事情,一点阻力都没有,跟10年前不一样。”

    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哈西娃村曾是一个传统蒙古族牧业村,一度是都兰县宗加镇12个牧业村中最穷的一个。长期以来,哈西娃村受自然条件制约,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产草量少、草原载畜能力低,加之牧民没有固定房屋、居住分散,村级道路状况极差,牧民的出行、就医、子女上学等极为不便。

    2008年,哈西娃村人温国忠放下手头的生意,怀着满腔热情毅然回村创业,决心要带领村里人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温国忠当选为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靠什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温国忠上任后的首要难题。“当选后的那一年,心里从来就没有踏实过。”温国忠坦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上任后的温国忠,没有盲目跟风搞产业,而是先跟村里的党员开会,进行思想动员。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在温国忠的带领下逐步达成发展的共识。

    组织强,则百业兴。一年后,都兰县一纸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文件让温国忠眼前一亮。“草原上地广人稀,牧民势单力薄。哈西娃村是个大家庭,要想脱贫致富,就得把全家人的力量都集中起来!当时看,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一条不错的路子。”温国忠说。

    “集中力量谋发展,谈何容易,一些党员还有‘合作社就是吃大锅饭’地方错误认识。”2009年底,温国忠召集全村党员,在夏季草场乌龙沟的简易棚里,经过三天两夜的讨论,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想法。2010年1月,哈西娃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村里的党员带头入社。从此,哈西娃村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并探索向农牧结合转型。

    “每户按252个羊单位计1股入合作社,超载牛羊做减畜处理;每户草场不论大小均按1股入合作社。”成立之初,这样的入社原则令很多牧民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党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不仅带头入社,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全村41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为了让牧民放心入社,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温国忠带领全体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在全村牧民面前庄严承诺:“绝不吃牧民一块羊肉、绝不拿牧民一根羊毛,以‘兴村富民’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哈西娃村服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枸杞 草原 牲畜 耕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