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大力推进这一体系建设,探索出不少有益的经验。2018年1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的意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入发展新阶段。本版特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栏目,关注各地追溯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文/图
掏出手机扫码,不仅知道眼前农产品是谁生产的,还能对它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几年前,这还算桩新鲜事,如今,在浙江不少大型超市和高端专卖店,早已蔚然成风,追溯码从标配走向时尚。
2014年,浙江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目前,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有序运行,全省85个涉农县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超过2.15万家生产主体实现了二维码追溯。
作为国家战略,农产品追溯在全国推行。如何动员广大生产主体参与,怎样激发其内生动力?又如何真正打通从地头到餐桌的追溯,提高市场认知度?作为走在前列的实践者,浙江还面临哪些制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最近进行了深度采访。
行政推动:出政策、建考核
地处海盐县的青莲食品,是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早在2004年,便启用生猪屠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猪舍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查询,消费者一查便知肉品的全部生产信息。
“青莲的探索很有价值,开创了全程追溯的先河,可投入大、成本高,操作相对复杂,绝非一般农企所能复制,更别说应用于散弱农户。”在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永华看来,追溯的方向是对的,但要全面推行,还得酌情降低门槛。
湖州下辖的德清县,同样较早地在县级层面展开试点,探索产地准出二维码溯源工程。起初,在两家农企内运行还算顺利,但随着试点范围的铺开,要做到生产过程信息的追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主体来说,显然有些举步维艰。
海盐和德清尚属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推行起来都颇受制约。因此,2014年,浙江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以追溯到责任主体为基本要求,重点解决“从哪里来,谁生产的”这一问题,至于生产信息的全程追溯,由各主体根据自身情况,按需操作即可。
在追溯平台的建设上,浙江在采取基本模块、编码规则、标志标识“三统一”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特色开发,与此同时,数据方面互通共享、统一对接,为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打下基础。
在具体推进上,浙江则发挥考核评价这一“指挥棒”功能,要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地区,域内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可追溯率必须超九成,并将追溯体系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政绩考核,像合作社、家庭农场要申报省级示范,实行追溯是前置条件。
一套组合拳下,追溯码在浙江的推广按下快捷键。以海盐县为例,截至去年底,全县229家主体实现生产主体追溯,54家可全程追溯。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自选动作,该县还首创土地质量信息跨部门平台应用,消费者扫描追溯二维码后,还能查阅各项土地质量信息。
品牌联动:让优质更优价
“90后”宋莎,外貌娇丽,很难看得出,她竟是一个种草莓的“农二代”。父亲原先一手经营的基地,位于长兴县画溪街道白阜村,面积不大,仅有10亩,是过去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不善营销,父亲把草莓都卖给了“二道贩子”,行情起落不定,也卖不起好价格。
2016年底,宋莎辞去了护士工作,回乡接起了父亲的“衣钵”。没过多久,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人员就找上门来,动员她加入追溯管理。实际上,这与宋莎的计划不谋而合:既然接盘,肯定得做出特色。
在县里的补助下,宋莎马上购置了一众追溯设备。如今,每天草莓出货前,必得检测一番,待结果出炉,再将二维码打印好,贴于包装盒。此时,检测数据也会同步上传至省里的追溯平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16/8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