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焦宏于险峰张仁军
在辽河滋润下的广袤黑土地上,松辽平原中段的辽宁省铁岭市物产丰富。现如今,土地多、粮食多、肉蛋奶多的传统优势在新常态下日渐式微,传统农业显示出精品不突出、品牌不响亮、产品价值低的劣势,如何将传统低层次、低附加值的种养业基础优势转化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和品牌优势,让传统农业大市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是摆在铁岭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的试卷,而且是一道必须答好的试卷。
铁岭市市长李士伟对铁岭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铁岭的农业基础条件好,农产品有优势,但是我们的好产品都做成了低附加值的‘乱炖’,资源优势没有变成产业优势。”他认为,要抓好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把农业的基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需要通过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抓好设施农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把农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做出来,实现高质量高品质农业发展。
种好粮,守好仓,以粮为根做好基础产业
“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92.4亿斤,连续4年突破90亿斤。”铁岭市农委主任李福罡说,铁岭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具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土壤资源,是辽宁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个以市域为单位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有1011万亩耕地和果园通过国家环评。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目前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5,商品粮占全省商品粮总量的1/4,畜禽存栏量、出栏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是沈阳等周边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和“肉库”。
优质的农业资源禀赋,孕育了铁岭大米、开原大米、铁岭玉米等16个地理标志产品。“粮食种得好还要卖得好。”记者在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的丰满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前来售粮的大车一辆接一辆。“合作社在国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下,2018年新建了3万吨的储备库,可以为周边村民代收、代储1.5万亩的玉米。”东兴村党总支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吴艳良介绍,合作社给农民提供“五代服务”,即代脱粒、代运输、代烘干、代储存、代销售,农民把粮食存在合作社,随时用钱随时可以卖粮,合作社相当于农民的粮食银行,一般比卖给小粮贩每斤多0.03-0.05元钱。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铁岭市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全市完成754.9万亩城市周边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2017年机械播种717.6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9%。在铁岭县、昌图县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2017年,铁岭市玉米播种面积600万亩、亩产达684公斤、总产量达80亿斤,玉米平均亩产在全省名列前茅,玉米耐密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螟综合防控、全程生产机械化全面推广普及。
“铁岭县是全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2018年实现粮食总产量达10.3亿斤。”铁岭县委书记孙永东向记者介绍了全县的粮食生产情况。以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铁岭县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轮作等项目,提升耕地质量。
“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是农业大市铁岭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中央对黑土地上产粮大市的要求。”在采访中李士伟谈到了他对粮食生产的认识。多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的粮食生产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优越的粮食生产条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为铁岭的优势产业,2017年,全市生猪出栏425万头,牛出栏16万头,羊出栏35万只,家禽出栏7600万只。
全市高标准生态养殖场达到90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0%以上,是国家畜牧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市之一。
几年前,开原市八宝镇南四家子村为壮大集体经济,利用105亩闲置的原砖厂用地,引进开原市胜利牧业公司作种鸡养殖场,该公司是一家全产业链的肉禽类加工型企业,是辽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南四家子村利用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200万元,村自筹资金10万元,与胜利牧业开展肉鸡养殖合作,新建了3栋鸡舍,养殖环节由企业负责,项目资金到期返还,村里不承担风险。村党支部书记刘景利说:“从2017年11月开始运营,当年获利2万元。去年村集体获得利润11万元。公司安置村民就业17人,增收40多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10/8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