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辉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
从北京出发,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南下1432公里,是河南淅川。
5年前,一渠清冽的丹江水从淅川流出,逶迤千里润北国。截至2018年12月10日8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安全运行1459天,累计北送优质丹江水190.40亿立方米,相当于从淅川向北方搬运了1282个西湖的水量。北京、天津、郑州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5300多万居民受益。
移民搬迁后,他们成为护水员
抛出抓钩,探入水下,顺势捞起枯枝烂叶,反扣到储物筐中……
2018年12月8日,飞雪漫舞,江风袭人。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淅川县老城镇武贾洲村,护水员全荣州正在丹江边捡拾枯枝烂叶。每天,他和其他护水员一道,手拿铁锹、编织袋等,对辖区内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保洁。在他们的努力下,库区重现了水清草茂的美丽景色。
而全荣州的老家,就在这一库清水下。
2010年6月,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启动,淅川移民16.5万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库周肥沃良田几乎淹没殆尽,各项静态淹没损失近100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两省六县市之首。全荣州选择后靠安置,新家是紧临丹江口水库的“海景房”,白墙灰瓦的连体徽派小楼,依山就势,自然得体……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为保护水质,淅川县成立了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保洁;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软籽石榴、杏李、大樱桃、金银花等生态产业33万余亩。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该县开发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万个,主要用于安置贫困群众就业。
全荣州因此成为库区一名护水员。每天除了对库区进行保洁外,他还给来往的游客讲修建大坝的历史、讲移民搬迁的故事、讲水质保护的艰辛。他常提醒人们,即便一个烟头、一片糖纸、一个花生壳落入水里,也不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志愿者,大家自觉爱水、惜水、节水、护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水质、护运行。网箱取缔后,他们端起“绿饭碗”
2018年12月7日,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淅川县香花镇陈岗村,10多位村民正哼着小曲在水库边栽植树苗。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苗木,铺满了岗坡,染绿了库区。
“这是女贞树苗,今天要全部下地。”王泰正放下铁锹,搓去手上的泥土,讲起了一段“水上拆迁史”。
42岁的王泰正,全家7口人。十年前,王泰正曾贷款百余万元,发展网箱养鱼几百箱,“年收入几十万很轻松!”谈起那段往事,他依然自豪。
为尽快改善丹江口库区群众生活,上世纪末,淅川县几年间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库区发展养鱼网箱5万多个,涉及养殖渔民8000余户、2.8万人,年产值15.8亿元。网箱养鱼成为库区失地农民的主要产业,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网箱养鱼在促进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也对水库水质造成影响。”淅川县长杨红忠介绍,为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的淅川,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淅川县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1.9万名工人下岗失业;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400家养殖场、100多个养殖户,综合损失达8亿多元。
2014年初夏,王泰正“一句落后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不管赔不赔,咱该拆拆,小家能有大家重要?”
银行贷款怎么还?王泰正说,“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他决定育树苗:“既然是核心水源地,种树也是护水么。”说干就干,他在村里租赁了百余亩地,种起了花卉林木。
再次创业,弯路没少走,“没经验,开始种的树苗一半死掉,只能慢慢摸索。”摸索正苦时,2015年初冬,县里派来了技术指导员。
“养殖户”转身“种植户”,水库边长出绿树苗,坡岗焕然穿新装,库区新绿掩住了原先的遍野土黄。2016年,王泰正接到好消息:县里要修建环丹江口水库公路,需要道路绿化苗木,政府优先想到那些为国家工程作出奉献的人。王泰正对妻子说:“你看,政府还能亏了咱?”现在,他的基地已经育有十三四种树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07/8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