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中国肥料企业苦苦探索以求突破产业发展困局,肥料产业链的新产品、新理念、新营销不断出现,企业创新已成新浪潮。笔者纵观中国肥料企业创新之路,发现各企业也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有些企业家大业大,自建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建有博士后工作站,开创某些新型肥料品类之先河。也有些企业借助成熟的技术,合股开发新产品。
科研与产业的关系肯定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短平快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必然有布局深远,追根溯源式的产业链布局,此间无谓何者更优,倒更多地要看志向与格局。
领军企业凭实力推进新型肥料
9月24日,金正大集团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启动会在山东临沭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正式立项批复。项目参加单位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2家高校;江西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7家科研院所;史丹利、施可丰、农大肥业等17家企业总共36家单位,汇聚了国内缓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料领域最优秀的创新资源。
该项目的实施,将会突破化肥缓释增效领域的关键技术,为化肥零增长提供科技支撑,对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业内人士提出:集各方力量协同创新,能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指标,从而实现中国新型缓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得到全面升级。
优势企业与成熟技术合股开发
2012年12月,《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该联盟旨在推动中国传统化肥全面增值改性和肥料现代化的发展。
2017年3月,农业部提议,全国23家教学、科研、推广机构和农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的“国家化肥减量增效科技创新联盟”成立,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全面推进减肥增效工作。
上述联盟的出现,正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双方合作平台。双方共同搭建了工作平台,建立了运行机制,明确了发展方向。这些联盟的成立,一方面把成熟的技术推向企业,一方面为企业的传统产品注入了创新升级的动力。
国际巨头两端发力打造产业链与国内肥料企业的路径不同,国际肥料巨头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独有特点。他们的布局更加宽广,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并行推进,共同开发一个领域,有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推进过程中,双方的工作并不受对方的影响和牵扯,可以自由地延促和拓展。待科研与生产进入纵深地带,反而有可能产生更多的交叉合作,其价值不仅限于科研或是产品,而隐隐有构建一个完整的新产业开发链的格局。
这方面的案例在国内也有,三十年前有加钾借国际钾肥研究机构在中国大力推广钾肥产品。当前又有德钾盐与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国际钾镁肥研究所。
买一项技术,推一个产品,开一处市场,可能是见效更快的方式。但选一个区域、深入研究,探索此前未多关注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一个新的产业空间,显然是更宏大的目标,更宽的格局。以目前的中国肥料产业发展需要来看,前者不可少,后者更难能可贵。
我们都知道,中国肥料业界的创新是刚刚上路,大道宽敞,各方并行不悖,可以各展身手。 (伍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9-26/26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