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要藏粮于“信”


要藏粮于“信”

( 2015年12月01日  06 版)

    吴晋斌

    三大主粮价格下跌,农民卖粮需要排长队甚至要“走后门”的现象抬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从目前我国粮食产能水平来看,我国的粮食增长走得还是靠要素投入的老路,增产能力还需提高;从人均粮食占比上看,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450公斤,仅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人口净增长来看,未来我国对粮食的需求还呈刚性需求态势。这是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国情。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国际供应增加和“两个市场”的粮价倒挂,诱发了加工企业基于成本考虑而加大进口量和放缓收储本地粮的行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世界经济承压下行向中国农业产业延伸的结果。这是当前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形势。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粮农的种粮积极性是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支撑。

    这个时候,如果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忽视这一基本国情或者对基本形势研判不清,脱离粮食安全的政治属性,犯了市场依赖症,失信于农,盲目将带来的市场风险转嫁到粮农身上,不对卖粮难因势利导,积极化解,将会引起粮农恐慌,进而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粮农失去对粮食安全战略的使命感,将不是一个有智慧的决策。

    因此,在粮食生产上,我们不仅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信”。信者,一曰诚信,二曰信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诚信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况且,取信于农和种粮信心都是失之容易得之难的事情。这方面,我们曾经教训深刻。我国的粮食产量在2003年跌入8614亿斤的低谷,2004年开始增产,用了5年的时间艰难爬坡,才重新恢复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这之后的每一次增产都来之不易。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修复何其长何其难,可想而知。单纯让农民去承担和消化阶段性的粮食过剩,将会面临市场和政治双重风险的挤压。

    所以,藏粮于“信”需要有担当意识,既考验各级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也考验大家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能力。粮食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只能过剩不能短缺的特点,国家干预农业是国际的通行做法。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应对卖粮难上要有担当有作为。

    藏粮于“信”需要有行政智慧,既要看到卖难的挑战,也要看到粮食相对过剩给我们结构调整和休耕涵养生态带来的机遇。顺势有序推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在生态安全上建立粮食安全机制,还不挫伤粮农积极性,这是考量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行政智慧的一个试金石。

    藏粮于“信”需要有产品思维,破解卖难和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去提高粮食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深加工、原产地标志和品牌化等手段,是支撑本地粮价看得见的有效手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建立健全
下一篇 :流通大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