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候鸟”有了栖身之所
规划明确划定了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
( 2015年11月30日 05 版)□□
本报记者王澎
走过牛粪味道扑鼻的泥土小道,拐过一个挤满白鹅的养殖小区,终于见到了偏居一隅的8亩水稻育种田,而抬起头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近在咫尺,度假房产正在向这里逼近。这是一年多之前,本报记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不过这样的窘境即将得到改善,今年10月28日,经国务院审定同意,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规划中明确划定了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这让年年南飞的育种“候鸟们”有了栖身之所。
几代人呕心沥血,一个甲子的执着,只为那小小一粒种
南繁加代几乎是现代种业科研育种的必备程序,南繁基地是国家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作为我国唯一的南繁育种科研基地,海南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都会迎来全国29个省市区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的5000多名“育种候鸟”。
我国南繁事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始,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员达30多万人次。
当前,国际种业竞争日益激烈,外资种业全面进入国内,民族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挑战就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还较弱,育种创新模式、资源分配模式、技术更新速度等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时不我待。随着育种技术飞速发展,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融合,实验室研究与田间试验紧密结合,南繁基地成为科研育种由室内实验移向室外试验的重要载体和露天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研的战略要地。
南繁规划划定了科研育种保护区后,以省为单位,统筹考虑现状和发展要求,统一拿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和统一管理的“五统一”,让南繁基地建设更加合理有序,扭转了各省企业、科研单位各自为战情况。针对南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就如同育种家对品种的培育一样,只有规划建设合理、成规模、有技术的南繁基地,才能营造一个更好地育种环境,为民族种业不断输入优秀品种、注入新鲜活力。
从“与房地产争地”到长期稳定用地
南繁基地作为国家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科研育种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政府和社会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海南南繁基地,改善了科研和生活条件,南繁基地面貌有了较大变化,但南繁基地小散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南繁基础条件薄弱也没有根本改观。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北岭乐基、打帮村的玉米育种基地有201亩地,地是租的,2012年时一次性全部支付了30年的全部租金。
“我们2003年本来在三亚师部农场租了300亩地搞科研育种,但是之后没几年,特别是海南省升级为国际旅游岛之后,原有基地用地被商业开发,土地已经基本被征用完了,辗转漂泊多处后,2012年才最终落脚到崖州区来。”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明告诉记者。这正是目前南繁事业发展面临的窘境之一:被房地产等开发用地挤出。
建设用地是个敏感问题,但是育种基地不同于普通农田,确实需要一定的科研、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在规划里也将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合理安排科研育种核心区建设用地指标,分类解决老基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新建基地,根据规划要求,以省为单位进行统一建设。对晒场、仓储设施、农机具库等生产设施,可在核心区范围内利用农业设施用地指标安排解决。
“过去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办法的时候,企业和科研单位都是与农户签订协议租种土地,地块和地租都很不稳定。”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田恃玮说,“出台这些办法之后,南繁科研用地以后就可以‘明媒正娶’了。”
南繁材料不检疫不落地,不检疫不离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30/7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