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人民的思念
——追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州长召存信(上)
( 2015年11月30日 04 版)韩天龙本报记者左旭东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走进这里任何一个村寨,问起任何一个村民,一提起“老州长”召存信,各族人民就像说起了自己的亲戚一样滔滔不绝。
多年来,他就像庇护这片土地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40年,将西双版纳从偏远蛮荒之地建设成为现在文明、开放、发展的绿色明珠。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政协原常委、连续40年当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的原州长召存信同志。2015年1月23日,正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62周年的纪念日,这个为西双版纳奋斗了一生的“老州长”召存信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7岁。
一切得从1928年说起。当年3月,召存信出生于云南省江城县整董镇的傣族土司家庭,幼年时,他的父亲对孩子们除了进行傣文教育和傣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专门请老师到家里进行严格的汉文教育,从小就教导召存信兄弟们“要爱民千寨,不要爱钱千袋”,把百姓当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并用“仁、义、礼、智、信”为孩子起名。
1945年,勐捧土司去世后,16岁的召存信为新一任勐捧土司。他痛下决心,要减轻老百姓过重的捐税负担,这触动了傣族头人阶层和国民党官员们的利益,两次把他抓入监狱。被营救出狱后,他决心为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的幸福而斗争。
1947年,召存信认识了进步民主人士鲁文聪,1949年5月,已当选为召景哈的召存信与鲁文聪赴普洱(今宁洱县)寻找中国共产党。当时,在封建领主制度下,召景哈是仅次于西双版纳统治者“召片领”的位置。在普洱,召存信亲眼目睹了解放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更加坚定了紧跟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他接受了党的领导,将部队整编为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召存信的配合下,解放军渡过澜沧江,成功解放了西双版纳全境。
至今仍矗立在宁洱县城的全国第一个民族团结纪念碑,召存信“召景哈”的傣文签名排列在石碑的第一位,那是1950年9月,召存信作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被邀请到北京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后,回来参加普洱地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后立的。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成立傣族自治区,召存信当选自治区主席。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召存信当选州长。此后,直至1992年,召存信连任了7届40年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
在“老州长”家陈设简单的客厅里,昔日的“傣族公主”、召存信妻子刀美英回忆,从1954年开始,“老州长”连续七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他总是把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在人代会时带到北京,最后都得到了圆满的结果。如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他提出建设澜沧江大桥的提案,经交通部批准,大桥于1964年建成投入使用……
“老州长”的小儿子、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召亚平说,老父亲没州长架子,心胸宽阔,做州长40年,他共事过19位州委书记,每位都能把握好关系。在民族地区做领导,最重要的是不偏不向,都一碗水端平。在西双版纳州每次州长选举中,召存信都高票当选,被称为“西双版纳终身州长”。
巴达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中缅边境的一个哈尼族、布朗族乡,1989年才修通一条砂石路,而且是唯一不通电的偏远民族聚居乡镇。当时巴达乡不通电,干部群众都靠松柴、煤油灯照明,乡党委、政府计划修建一个水电站,解决通电问题。但高达40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难以解决。时任巴达乡党委书记的胡志寿,经过调研发现,如果从20公里外的西定乡架设高压线过来,不仅很快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而且只需投资50多万元,资金也更容易解决。胡志寿把这一想法汇报给前来巴达乡调研的召存信后,召存信说:“一定要让山上的布朗族、哈尼族兄弟们点上电灯,巴达的电线一定要架通。”同时,很快帮助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从此,巴达全乡人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也用上了电饭煲等电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30/7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