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扎根黄土薪火相传


扎根黄土薪火相传

——陕西杨凌农业科技专家群体先进事迹纪实

( 2015年11月23日  02 版)

    本报记者肖力伟胡明宝

    从主导黄淮麦区4次品种换代的优质小麦品种,到我国第一个自主选育的苹果品种“秦冠”;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体系,到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杨凌农业科学家群体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几世坚守护粮安

    从老一辈小麦育种科学家赵洪璋选育出的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到新一辈小麦育种科学家王辉选育出的西农979,他们为提升小麦品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在杨凌还有一批科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小麦病虫害防治上,用另外一种方式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康振生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在抗击小麦条锈病战线取得了突出贡献的专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条锈病曾在全国造成多次大的流行,造成了上百亿公斤小麦损失。30多年来,康振生一直立足西北,常年深入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西北山区,明确了病源菌发生规律,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条锈菌在灌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的证据,明确了转主寄主小檗的存在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我国条锈病“越夏易变区”形成的原因,从而为我国条锈病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振生告诉记者,通过对小麦条锈病“越夏异变区”“冬季繁殖区”“春季流行区”设计防控方案,近十年来小麦条锈病“越夏区”菌源量降低50%,变异速率降低40%,使得我们国家小麦条锈病发病从十年前的8000万亩到现在的4000万亩,每年可挽回20亿公斤小麦,综合经济效益达50亿元。

    育出苹果中国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原芜洲、崔绍良、付润民、黄智敏等三代果树专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选育成了晚熟、耐贮苹果品种“秦冠”,并于七八十年代在我国大面积示范推广,让中国人吃上了中国自主选育的苹果。这也是我国目前自育果树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品种。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日本红富士,以其突出的品质被市场所青睐,逐渐成为我国第一大主栽品种,目前所占比例达70%。

    看着日本品种长期占据国内苹果种植最大的面积和市场,作为新一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家的赵政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一个既有“秦冠”丰产性、又兼具富士品质,能够替代红富士的新品种。

    于是,从1997年开始,赵政阳先从澳大利亚引进了苹果新品种“粉红女士”,之后参与和主持选育了“秦星”、“秦阳”等4个苹果新品种。

    他提出了苹果育种的新思路:他带领团队采用“大群体阶梯式选择”的育种新方法,以8万株杂交品种后代群体为基础,经过18年努力,最终以0.01%的几率,成功选育出“瑞阳”、“瑞雪”。

    目前市场上苹果大多是红色品种,黄色品种稀少。黄色代表品种中,金冠(黄元帅)香气浓,但易感果锈、不耐贮藏;王林品质优,但果点大、果实外观差。这成为赵政阳决定培育好看、好吃、耐贮藏、丰产性又强的黄色苹果新品种的主因。“瑞雪”由“秦富1号”和“粉红女士”杂交选育成优质黄色晚熟苹果品种,有望成为我国优质晚熟黄色品种的换代品种。

    开辟良种新天地

    近30年来,薛吉全教授和他的团队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来回奔波于海南、甘肃等地的育种基地和试验田里,谈到科研成就时,薛吉全轻描淡写地说:“我的一生就做了三件事。”

    薛吉全引以为豪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玉米种质改良实质性协同创新的新路径。他带领团队借鉴国内外玉米育种理论成果和育种模式,构建了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通过2年3代的基础群体构建,又通过6年时间在全国30个地点连续在国内率先探索了一条种质改良的新路径,实施开放式育种,促进玉米育种实质性协同创新。开展了7轮玉米种质群体陕A群、陕B群的优化升级和多点联合改良,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玉米种质改良的新路径,实现了开放式育种,推动了玉米育种的实质性协同创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小麦 苹果 玉米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