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甘肃分行打造服务三农“四融”平台——
为陇原大地带来金融活水
( 2015年11月23日 02 版)王永峰吴鹏
本报记者焦宏吴晓燕李海涛鲁明
甘肃多数地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交通不畅,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服务短缺。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农民信息闭塞、资金匮乏,一些村庄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享受不到基础金融服务。而如今,在甘肃的一些村庄,会摆弄手机的农民坐在自家炕头,动动手指,不但可以交电话费、水电费,给在外上学的孩子转账,还可以查询惠农信息和实用技术,办理贷款,甚至买卖农产品。手机用得不熟的农民,走到村里的小卖部就可以办理上述业务,再也不用往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营业点跑了。
这都得益于农行甘肃省分行打造的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服务三农“四融”平台。该行行长韩国强向记者介绍,“四融”平台是面向三农服务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核心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集客户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四流”于一体,为三农发展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精准灌溉每一片土壤、精准扶持每一个环节、精准破解每一个难题”。
记者了解到,“四融”平台自去年10月28日正式上线,截至今年11月10日,短短一年时间,全省便布放“四融”终端8552台,平台注册客户14.6万户,交易金额达到169.3亿元。
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四融”平台的创建,无疑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种成功探索,也是金融服务三农的一次全新实践。
融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贫困是个“综合症”,除了自然条件,基础金融薄弱、生产技能短缺、产品流通不畅是主要“病根”。在甘肃许多地区,农民发展产业缺信息、缺技术、缺能力、缺资金、缺销路等问题普遍存在。“四融”平台致力破解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瓶颈,让金融服务惠及中国农村地区最庞大的、最弱势的客户群体。
“界石铺镇没有银行网点,以前老百姓办理银行业务,要坐车20公里去县城,还得排队。现在有了‘四融’平台方便多了,每天来给学生打学费、交电费、充话费、领医保的人都不断,多的时候有上百人。”在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的一家批发零售小超市里,店主吴菊香手里攥着厚厚一沓交易清单,指着设在店里的自助终端机对记者说,“四融”平台功能全,而且是触摸式操作,非常直观简便,在农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几分钟就会用了。
在功能上,“融通”还增加了同一注册用户下账户间互转、见面付等功能,开通跨行服务,无缝跨时空地打通城乡通道、跨行壁垒。
今年初,甘肃分行选择静宁县全面试点,打造“整县推进”“行政村全覆盖”模式。在选点布机上,坚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农村小超市、农资供应企业、果品收贮企业“四优先”。截至目前,静宁县已布放终端365台,实现333个行政村全覆盖。在推广模式上,打造了“惠农服务点+平台+农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台+农户”“农资供应企业+平台+经销商(农户)”“通讯代理商+平台+农户”“果农+平台+果商”“政府+平台+农户”等多种模式。
融资:实现自助放款、查询和还款等功能,破解农民“融资难”
“这1万元的贷款是我从手机上贷到的,又快又方便!”在静宁县曹务乡唐山村,苹果种植户高安平还是第一次没有跑银行,在家里通过手机就获得了贷款。
高安平的手机今年4月安装了“四融”平台手机版APP,从那时起,他就轻松快捷地享受到了包括小额贷款在内的各类基础性金融服务。“我光在手机上这么点几下,已审查审批通过的1万元贷款就打到了我的惠农卡上。”高安平惊喜地说,“要是在以前,跑银行、填单子、找人问,来来回回折腾不知道多少次,才能办下一笔贷款。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方便得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23/7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