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玉米种植面积、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稳妥消化现有库存、价格和补贴分开……,连日来关于玉米的政策接连出台。
这一目前产供销矛盾最严重的农产品,其价格改革已成为政府和市场关注的重中之重,市场人士分析,这亦将成为粮食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农产品价格改革是农业市场化的前提,只有农产品价格实现了市场化,才能真正理顺产供销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实际上,之前施行的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和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已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规划建议出台后,农业部即刻下发《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通过因地制宜,科学构建,将非优势产区米种植面积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
而通过分步推进玉米价格政策改革,让市场调节成为玉米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是随后发展改革委玉米结构调整政策与措施讨论会上透露出的信息。
大幅减少政府直接参与玉米市场的收储调运和拍卖等行为,恢复玉米流通市场活力;通过对玉米优势产区加大补贴力度,对非优势产区进行粮改饲,对休耕试点的农民予以适当补偿等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措施从标本兼治的角度谱划了产业的未来。
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稳定粮食生产和增加种粮收入的措施,特别提出稳妥消化现有库存,将符合条件的临储玉米划转为国家一次性储备,引发了市场热议,市场解读是取消临储和顺价拍卖概念,临储变国储后,国家可以灵活掌握玉米出库时机,按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销售和轮换。
财政部长楼继伟更将粮食价格改革提到了新的高度。他近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专门提到玉米产业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认为放开价格,让市场配置资源,实际上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他强调,释放农业人口是中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第一大重要潜力因素,而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释放农业人口的关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今年国家下调了玉米临储收购价后表示,下一步还要往前推进,原则是使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分开后,农民按市场价卖粮,经营主体按市场价收粮,就可以激活市场。
上述所有,市场都给予了积极反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李正强12日在广州表示,“交易所将配合国家有关‘价补分离’政策,推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一直处在粮食流通领域一线的厦门国贸物流有限公司高级业务经理胡晓东认为,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后,农民的收入会增加;政府政策参与市场减少,市场活跃度将得到提升;市场因此要增加2亿吨的货物流通量,陆、海、铁运等物流企业都会受益;玉米深加工企业将如鱼得水;价格回归市场有利于国内外市场联动,投资者将按市场规则分析预判行情,玉米期货将成为成交、持仓最大的品种,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淀粉期货也会因此活跃。
实际上,《规划建议》制定了一整套农业改革方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这些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了规模经营,国家补贴就更有的放矢,更高效,可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过程中产生的统计、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困难。
今年是玉米临储价格下调的第一年,近期玉米价格下跌可能会使规模种植的租地费用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优势产区有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可借此机会适度扩大种植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效益,也可在国家加大对优势产区补贴力度时得到更大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17/7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