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突破资源瓶颈创造的奇迹


荷兰农业:

突破资源瓶颈创造的奇迹

( 2015年10月24日  04 版)

    本报记者白雪妍

    荷兰国土面积仅415万公顷,大约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小。日前的一次短暂采访的所见所闻,激发了记者一探究竟的欲望——土地资源如此有限,农业生产看似寻常,为什么荷兰可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合作社模式+现代化的生产:

    乳业成为荷兰经济发展的白色引擎

    “6岁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当一个农民,可能是基因的原因吧,恰好每一代,我们都可以找到继承人。”坎皮纳兰拉文农场(CampinaLandleven)的主人伯特·沃勒令说,他1983年从农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和哥哥安德里安一起继承经营起家庭农场,他们已经是沃勒令家族的第八代奶农了。

    2011年,伯特和安德里安花了150万欧元新建了11米高、利于通风的牛棚,买了包括两台挤奶机器人、四套奶牛按摩器在内的智能农场管理设备。农场一共养了200头奶牛,比荷兰农场平均80头的数量高一些。每一头小牛在出生14天后,都会在耳朵上装一个黄色的“身份证”,记载着身体指标、饲料需要、产奶量等信息。当奶牛走进挤奶区域,机器人即可刷证识别,判断它是否到了挤奶时间。如果正是时候,机器人就将定制的精饲料发放给它,同时通过红外线识别找到奶头,经过清洗、消毒,吸奶器自动吸附到奶头挤奶。挤奶结束,吸奶器自动卸下,奶牛就可以走进牧场,享受一天的阳光和青草。

    “我和安德里安去过丹麦、德国、美国等地方,去看他们怎么经营牧场。我们觉得有四点很关键,我们也是这样经营我们的农场的:维持放牧,关注动物的健康和福利,使用机器代替人力劳动,还要实现高效的生产,用更少的投入做更多的事。”伯特说,与他们相似的18580个荷兰奶业农场,都在进行着相似的革新。虽然荷兰家庭农场至今仍是小规模经营,奶农的教育水平和农场的自动化水平却已日新月异;不过合作社模式的传统依然沿袭了下来。

    “140年前我们家加入了菲仕兰合作社,今天的菲仕兰公司依然属于合作社型企业,我们1.9万名会员拥有公司全部股份,我们和公司是一个整体。”伯特说,在合作社模式下,牧场的牛奶公司必须全部收购,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保底收购价,支付给会员。即便公司业绩特定时间内不尽人意,奶农仍能以市场平均价卖出牛奶。

    “奶农提供牛奶,乳业公司用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将牛奶加工成奶酪、奶粉、乳清等产品销往海内外。‘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都在追求安全、高效、可持续,让乳业成为了荷兰经济发展的白色引擎。”荷兰乳业协会负责人格鲁特说。2014年,荷兰乳业出口总值达到70亿欧元,乳品出口值年均增长率保持7%,是欧盟内产品销往欧盟外最大的奶制品出口国。

    政府+科研+企业:
    “金三角”模式推动农业发展

    记者有幸采访到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他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荷兰农业发达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荷兰发达的园艺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荷兰绿色智慧园艺公司(GreenQ)测试中心的温室内,正在进行一个新一代番茄栽培理念的项目,阳光透过屋顶的钢化玻璃投射进来,室内气候通过由计算机创建的一个高效温度和湿度模式进行控制。一株株番茄成行栽种在一种矿物棉(岩棉)上,温室屋顶收集的雨水与肥料按照最优比例进行拌合,通过滴灌系统供应给植物,未被植物吸收的水被清理并再次利用。农业工业化生产在这里实现。

    “隔壁的温室里还在测试人工补光、提高产量等项目。”该公司中国区经理钱田向记者解释说,“比如说飞利浦研发出专门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的LED灯,他们会把灯给科研机构进行实验,然后把科研结果送来做推广测试,测试出来一整套栽培管理模式,之后就可以向市场推广了。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荷兰农业‘金三角’模式,政府出政策和资金,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的技术,鼓励企业开发新的园艺产品,再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温室 奶牛 番茄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