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从江,找寻传统农业的现代发展空间


遗产保护与农旅结合

从江,找寻传统农业的现代发展空间

( 2015年10月20日  04 版)

    本报记者郑惊鸿

    贵州从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与广西接壤,境内1600多座峻岭崇山和7条河流隔断了世居此间的侗、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更多交往,同时也让具有千年历史的稻鱼鸭农耕循环系统得以完好保留。2011年6月,在中科院有关专家的支持下,“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我国第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自此,从江古老的农耕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完整的循环体系让世人惊叹,也给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反思和启迪。

    稻鱼鸭系统,生物防治创举

    黔东南侗族没有文字,但侗族人是以歌传史,从当地古歌、传说等口述史资料推断,侗族人在依山势而建的梯田中养鱼养鸭有千年的历史。侗族先民早年生活在江河下游的宽谷河网地带,有着“饭稻羹鱼”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沿山造田,田林相嵌,以种植的糯稻为主要食物来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将鱼、鸭引入稻田,形成稻鱼鸭共生的复合系统,一田多用,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在同一块田上既收获了稻米又收获了鱼鸭。

    “每天清晨,你可以看到侗家人三三两两地挑着担子去田间劳作,担子一般有4个笼子,饭、饮水及生产工具一头,另一头两个笼子都是鸭子,鱼可以放养在田间。”从江县农业局副局长谌洪光告诉记者,什么时候在哪块田中放养多大的鸭子,都有一定的讲究。主要是根据田中鱼的大小和田水的深浅而定,以鸭子的大小和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为原则。“稻鱼鸭共生构成了一个效益极高的资源循环利用、自成体系的生态经济系统。稻田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有机食物,而鱼、鸭则为稻子清除虫害和杂草,促进其茁壮生长,这种传统的复合共生体系不用施肥,也不会有病害发生。一块梯田养鱼、养鸭、治田一举三得,被专家誉为是我国生物防治工程的创举。”

    曾以从江稻鱼鸭系统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为主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中科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员张丹介绍说,通过对比研究表明,鸭稻共作区在收鸭时只有少量的草龙、异型莎草、稗草和无芒稗,鸭子对这几种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93%以上,对鸭舌草、节节菜和水虱草等其他优势种类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100%。稻鱼鸭系统的总体抑制杂草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稻作方式,是较好的生态稻作方式。

    农耕文化博物馆,保存完整,尽显诗情画意

    从江梯田有“农耕文化博物馆”的美誉。一大早从县城出发赴月亮山腹地,去探访被称作“开在云天里”的加榜梯田。沿着弯弯曲曲的都柳江、加车河一路盘旋而上,翻过一座又一座或一泻千里或高入云端抑或是只能种着两畦水稻的簸箕丘。

    尽管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但到达海拔830米的加榜梯田的中心地带已是中午时分。正是即将收获的时节,同一座山坡由于不同的海拔或金灿或碧绿形态各异,奇的是同一个纬度山坡也因不同品种的收获期不同亦呈现黄绿相间的跳跃景观。谌洪光告诉记者,绵延25公里的梯田,仅仅糯禾就曾有200多个品种,至今常年耕种的也还有32个品种,这是古时迁徙到此地的侗族先民根据不同的地势、纬度、日照而长期实践选育出来的地方品种,是宝贵的农业品种资源。这些传统品种,既有能适应冷、阴、烂、锈高海拔稻田的品种,又有能适应土壤贫瘠、土层薄的山坡梯田的品种;生育期最长的可达210天,最短的只要60天。成熟期不同的水稻品种并存,大大提升了抗灾能力。因此可以确保即使遇上了干旱,也能找到合适的品种补种,扬花时即使遇到连天阴雨,也有品种能顺利结实。

    高增乡小黄村,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侗寨。一条潺潺小溪穿寨而过,四周青山高入云端,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就出自这里。村支书陈跃明介绍,全村共717户,3471人,人人都爱唱歌,整个寨子有61支歌队、61个歌堂。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各种传统农具,在此间都完好保留并始终沿用,蒸锅依旧是木制高筒。巧遇一位老者正在洗发,一打听,用的是稻秆烧后冲出的浆水,既环保又养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梯田 传统农业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