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几省区稻田泥脚在大轮拖碾压下不断加深,耕地质量堪忧
水田难“浮”大中拖“量体裁衣”等不得
( 2015年10月15日 05 版)绘图:焦海洋
手扶式拖拉机耕整地作业。
轮式拖拉机耕整地作业。
一体化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在耕整地作业。
履带式旋耕机不仅可以自救,还可以施救。图为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对深陷的轮式拖拉机施救。
编者按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速超过全国农机化发展平均水平。但多年来,水田耕作仍沿用传统的翻耕或旋耕、水耙、耢平、沉浆的方式,耕整地作业缺少适用机械,拖拉机牵引机具耕整地造成水田泥脚(犁底层)不断加深,有的地方已出现拖拉机无法下田现象,水肥药越“吃”越多,影响到水田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南方水田农机化发展已经到了亟须“量体裁衣、量身定制”的阶段,请看记者调查。
本报记者王东生刘家琴文洪瑛
我国水稻种植以水田生产为主。近年来,水田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以往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就农机化发展横向相比,与旱作地区仍明显滞后。2014年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不足40%、收获机械化也只有79%,远未达到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在水田耕整地作业方面缺少适用机械,不论是平原地区还是山地丘陵地区基本与旱作区一样,普遍采用轮式拖拉机牵引机具作业为主。
两年前,记者在湖南采访时听到部分稻农反映拖拉机牵引机具耕整地造成水田泥脚(犁底层)不断加深,导致插秧、植保与收获机械困难,甚至下不了田。当时记者有所报道,但却以为这只是一地一省的个别现象。不久前,在江西召开的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不少到会省市代表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泥脚不断加深在水田生产中已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影响到水田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一行走访了江西环鄱阳湖地区7个市县,通过采访专家也了解了其他省份情况。
机械动力越用越大,泥脚被碾越来越深
我国水田耕作至今多沿用传统翻耕或旋耕、水耙、耢平、沉浆的方式。这种方式作业层次多,像我国南方双季稻区,现有的耕整地一般采用拖拉机带旋耕机或耕整机进行2~3次旋耕,再用圆辊进行平整作业,机械往往要进地3~4次。而水田的旋耕机是在旱地旋耕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反复耕作对水田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特别是对犁底层的破坏,造成部分水田机耕地区配套动力逐年加大,水田泥脚逐年加深,有的地方已出现拖拉机无法下田现象。
记者在江西农机大赛现场了解到,最近八九年来,江西水田动力机械马力从最初的12马力手扶拖拉机,已经增加到70、80马力的拖拉机,动力翻了5~6倍,有的地方已经用到100马力甚至到120马力,拖拉机越用越大。机手老张说:“当初,我开12马力小手扶,可看别人用上18马力可坐着开的手扶,就觉得自己这小家伙不够有面子,换上25马力的小四轮拖拉机,感觉在老表儿面前倍儿荣耀、倍儿风光。再往后,就是30、40、50、70、80的,两驱的不行,上四驱的。其实,攀比心只是一方面,主要原因是随生产需求,小马力机器用上一两年,泥脚深了常会托底,轮子打滑,用不上力,没办法就只好增加马力,再加上拖挂机具也在加大,也需要更大的拖拉机牵引。就这么一增再增,如今江西很多地区的牵引机械就到了80马力以上。”
传统大型旋耕机靠轮式拖拉机牵引工作,轮子与地面接触面积小,拖拉机自重又大,单位面积压力也大,很容易深陷。每耕作一次,就使耕作泥脚加深一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松软的水田土壤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使水田变成深泥脚田。
据陪同采访的江西农机局陈绪红主任介绍,江西水田过去田块平整,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沉淀而不板结,插秧作业不陷机不壅泥,泥脚深度一般在25~30公分。如今,机手们反映环鄱阳湖地区水田地头泥脚大多在40公分以上,不少地方在50~60公分,人踩下去都拔不出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0-15/7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