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警惕!农资废弃物正加剧农田污染


  “种粮大县每年废弃秧盘上千万个,农药瓶子袋子几百万个,大多扔在田间地头,成为污染‘炸弹’,触目惊心”,这是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农业大省湖南采访时,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农资废弃物加剧环境污染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新品种层出不穷,种类日益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品种增加也导致农资废弃物增加,加上回收体系不健全,诸如旧秧盘、农药瓶、农药袋等被大量丢弃在田间地头,导致农资污染日趋复杂化,呈现出“旧污未去,新污又来”的态势。

  农资升级 品种激增

  说起农资供应,湖南衡阳县种粮大户刘翠清认为,过去农资供应短缺的状况一去不复返,这几年农资供应充足,而且农资升级,新品种越来越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

  他说,以育秧为例,以前要么在大田里直接播种,要么在秧田育秧后,移栽到大田里手工插秧。大田直播虽然省时省力,但禾苗不够茁壮,一遇到“倒春寒”“寒露风”,会导致禾苗大面积冻死。秧田育秧能提高禾苗成活率,但方法太过传统落后,费时费力。这几年,秧盘被推广普及,育秧过程不再那么繁琐,秧苗质量也有保证,成活率大为提高,还方便进行机插秧和抛秧,节省了很多人力。

  与过去相比,农药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在湘潭市的农资市场,经销商彭建来生动地说,以前农药品种单一,毒性偏大,农民打药杀虫的思路近似于“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近年来,这一思路被扭转,根据用途,农药品种也出现了细分,总体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几大类。

  彭建来告诉记者,每一类农药又细分为很多品种,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农药品种大概有100多种,农药品种细化,农民打药更有针对性,杀虫效率更高,农药残留也更少。

  随着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塑料膜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有的成为地膜,有的成为大棚膜,广受农民欢迎。湘潭县种粮大户胡孝成告诉记者,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防止部分害虫和微生物侵袭农作物,大棚则能种出反季节蔬菜,从经济效益来看,这些农资带来的是一笔笔漂亮账。

  旧污未去 新污又来

  经济账虽然漂亮,但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也给记者算了一笔环保账。他们反映,随着农资种类增加,农资使用量增加,农资废弃物也在激增,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对原本就很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进一步造成破坏。

  农药包装的污染已是老生常谈。不过,不愿具名的农业干部算的一笔详细账,让人触目惊心。他们告诉记者,湖南一些粮食生产大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约为100万亩,按照南方农民的打药习惯,一亩田一季使用各类农药约3瓶(袋),因此,一年产生的废弃农药瓶子袋子就有300万之多。这笔账如果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其结果无疑令人忧虑。

  作为农资“新军”,秧盘带来的污染隐蔽而巨大。多名种粮大户告诉记者,保守估计,一亩大田要用50个秧盘,考虑秧盘的普及率、双季稻等因素,单个粮食生产大县一年使用的秧盘不少于1200万个。此外,每个秧盘一般能连续使用两年,因此,单个粮食生产大县每年废弃的秧盘有600万个。很多农业干部反映,秧盘目前很少有回收处理,一旦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基本全被丢弃在田间地头。

  洞庭湖区的一个农业大县曾做过初步调查,他们发现在处理农药包装瓶或包装袋时,超过90%的农民会选择丢弃在田埂、水渠、小河等地,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会把它们带回村庄,进行焚烧等相关处理。

  记者在洞庭湖区、湘中地区多个农业大县调查发现,农民大多将秧盘、农药瓶子袋子、地膜等,扔在田边或水沟里,大量氮、磷、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被带入水体,渗入土壤,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很多农业科技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农资废弃物在田间地头很难自然降解,处理难度很大。一名种粮大户告诉记者,秧盘是回收塑料制作的,很难点燃,还要倒上柴油烧。“烧起来有很浓的黑烟,气味也很臭,对空气污染很大。”

  相关措施落实面临考验

  记者在多处发现,如今散落在农田、地头、河流、池塘边等处的农资废弃物,构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污染源,分布具有广泛性和随意性,属于典型的农业面源污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处理 田间地头 杀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