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及北部冬麦区
(一)播前准备
1.品种选用
根据各地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选用适宜品种。一是因天选种。根据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严禁跨区种植和选用未经审定的品种,北部冬麦区严格选用冬性品种,黄淮冬麦区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二是因地选种。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缺水地区选用耐旱节水稳产品种。旱薄地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选用抗旱耐肥品种。三是因制选种。麦棉套种要求小麦品种适宜晚播、早熟,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四是因灾选种。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五是因病选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降水偏多、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六是因质选种。选用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的优质品种。七是严格引种换种。根据生产条件变化和产量提高更换新品种,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在种植主推品种的同时,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确定“接班”品种,保持生产用种的质量。
2.种子处理
加强小麦种子处理,切实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根据各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3.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要求长度≤7厘米,均匀抛撒地表。将已粉碎的秸秆耕翻入地下,如果采用深松技术,必须要旋耕,将秸秆切入土层,旋耕深度15厘米以上,秸秆还田后要灌水踏实,如果墒情适宜要及时耙压。
4.深耕(深松)耙压
深耕23~25厘米然后耙压,或深松30~35厘米再旋耕耙压,以破碎坷垃,沉实土壤,利于根系下扎,防止透风跑墒,保苗安全越冬。深耕或深松的效果可持续2年,1年深耕或深松,2~3年内旋耕整地即可。一年一作旱地休闲麦田深耕、深松应在7月上旬进行,利于纳雨蓄墒,结合播前耙耱收墒。
5.浇水造墒
坚持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当0~40厘米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要先造墒再播种。对不能及时造墒而播后浇蒙头水的麦田及时划锄,防止土壤出现裂缝,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6.施用基肥
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配合,补施微量元素肥。高产田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氮肥底施和追施各50%,其他肥料全部底施。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亩产200~300公斤的低产田亩施纯氮(N)6~10公斤、磷(P2O5)3~5公斤、钾(K2O)2~4公斤,氮磷钾肥全部底施;亩产300~400公斤的中产田亩施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氮肥的70%底施,30%起身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底施;亩产400~500公斤高产田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底施;亩产500公斤以上超高产田亩施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氮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底施。
(二)播种
7.适宜播期
一般冬性品种适期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培育冬前壮苗,冬性和半冬性品种要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00℃,同时还要考虑天气条件、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等情况。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0月5~15日,黄淮冬麦区南部10月10~20日为适宜播期。
8.合理播量
合理播量、适宜基本苗数是奠定高质量群体的起点,也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措施。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适当减少播量。二是播种早晚,播种早的播量适当较少,播种晚的播量适当增加。三是地力水平,土壤肥水条件较好的基本苗宜稀,播量宜少。一般北部冬麦区亩基本苗20~30万,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5~25万,黄淮南片15~18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5℃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9.精细播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22/7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