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更多力量扎根贫困村
——山西省太原市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 2015年09月01日 03 版)本报记者马玉吴晋斌
扶贫部门如何制定政策、做好服务,让社会力量有效发挥作用,迅速形成合力推动脱贫工作呢?
山西省太原市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指南成帮扶干部小工具
“机关扶贫队员都是一年一换,不是农口的机关干部对扶贫和‘三农’政策的熟悉就要花费很多时间,我们编印工作指南的目的就是要让陌生者迅速熟悉这项工作,缩短他们的适应期。”太原市农委扶贫处处长张万生说。
山西太原娄烦县和阳曲县分别是国定和省级贫困县,有162个贫困村,7.5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是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2015年,扶贫处除了编印了《太原市精准扶贫“三农”政策汇编》和制定了《市委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工作手册》之外,还编印了《太原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指南》《太原市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指南》。
“有了这个手册,我就能迅速知道自己该干啥,怎么去了。”山西省证监局驻娄烦县白家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霞说。
2015年,太原先后组织170个工作队进行结对帮扶;对150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选定100多个机关、企业单位成为帮扶主体。实现了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
广泛的扶贫阵营汇集形成后,这些手册为扶贫工作队员熟悉政策、了解贫困提供了指南,为帮扶单位人员的扶贫工作铺平道路、打通了入户帮扶的最后一公里,为扶贫政策与扶贫机关优势资源的精准对接搭建了平台。
“证监局的优势是会用金融工具,为特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撑,这成为局党委帮扶脱贫的主要手段。”张霞说。
后来,山西省证监局驻娄烦县白家滩村扶贫工作队采取众筹的形式为白家滩募集了170万元的养殖产业基金。白家滩的95个贫困户没有投入,仅仅用“未来的收益”就拥有了养鸡合作社的股份,分红将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
规划让扶贫有的放矢
去年开始,太原市在贫困地区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经过贫困人口、贫困现状识别,两县贫困人口集中位于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的农村。
在此基础上,太原对两个贫困县作出针对性扶贫产业规划:娄烦县以建设生态文明县为目标,实施“一县一业”马铃薯品牌战略。阳曲县集中实施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项目、设施蔬菜种植、百万羊业工程、育苗及经济林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
此外,太原市还设立了精准扶贫以奖代补专项扶贫资金450万元,每年给予脱贫奖补。设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专项资金700万元,支持驻村精准帮扶。这两项财政政策成为一个杠杆,有力地撬动了机关扶贫的积极投入。
2015年2月底,山西农科院进驻娄烦县米峪镇柴厂村扶贫帮扶。在了解村子的贫困现状和太原市农委的产业规划后,农科院很快确定了柴厂村脱贫的农业规划,成立了由玉米、马铃薯、红芸豆、土壤肥料领域组成的专家工作队。
3月,农科院设立了贫困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引进晋薯16号、并单6号等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预计农作物今年增收80万元,全村实现人均增收800元。
最大化放大扶贫力量
看着一步步接近预期收入,柴厂村村民刘奂琴心里有一份明白账:“虽然种子、化肥、地膜都是扶贫工作队提供的,种庄稼没费什么劲,但重要的是从工作队那里学到了单粒点播、配方施肥、苗后起垄等种植技术。”在她看来,这是脱贫的底气所在。
这些举措下,太钢泥屯现代农业生态园、宝迪食品工业园、中国红辫子玫瑰产业园、盛禾生态农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纷纷入驻贫困地区。老字号企业双合成投资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带动贫困村6000人种植玫瑰花,实现亩均增收4000多元的直观效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01/7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