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渔歌欢
——青海省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纪实
( 2015年08月22日 04 版)本报记者郜晋亮
“7年前,从江南水乡来到高原峡谷扎根创业,我们精心培育的一条条三文鱼从无到有,从青藏高原销往全国各地,我们参与并见证了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快速成长。”日前,在青海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介会上,盾安集团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应米燕说。
7年来,从当初大家带着疑问——青海还能养鱼?还能养三文鱼?到如今国内每4条三文鱼中就有一条是青海的,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这道青海美味。当然,比这些更有意义的是冷水鱼养殖产业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
挖掘优势资源,黄河水里淘“金子”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随着黄河上游大中型梯级电站和水库的建成,在青海的黄河干流中,有300公里的水域属冷凉水体,水体洁净、水质优良,水温在3℃-21℃,常年不封冻,被国内外公认为网箱养殖冷水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适宜养殖面积达到57.4万亩。不过,在没有发展冷水鱼养殖之前,当地的人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黄河水从脚底流过。
这么好的条件,光在嘴上说说变不成财富。于是从2007年开始,青海省借鉴并引进挪威成套冷水鱼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和生态环保的养殖装备,从美国、挪威、丹麦引进鱼种,以白鲑鱼和虹鳟为主推品种,以深水大网箱养殖为主推技术,开展了沿黄水库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示范推广。
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负责人介绍说,起初的示范推广很难,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需要有强大的人才力量,而且老百姓接受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黄河边上的农民才开始真正“靠水吃到了水”,从黄河水里淘出了“金子”。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干流流经这里73个行政村,流程167公里,水域面积达11万亩。为了鼓励这里的农户发展冷水鱼养殖,县政府还组织专业养殖户到成都、青岛学习冷水鱼养殖的经验。
化隆县向东村村民马木亥买是最早一批投身冷水鱼养殖的农户。2010年,马木亥买带着自己开拉面馆赚的120万元,从武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组建起了向东村第一个水产养殖合作社。
马木亥买说:“这几年,省里县里政策好,市场行情也好。只要能把钱实实在在地装进口袋里,带动村里的人越来越富裕,这个鱼就没有白养。”
与化隆县毗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借助公伯峡库区的天然优势,已经建成了10家冷水鱼养殖场,年产出水产品550多吨,实现产值2200多万元。循化县红光上村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告诉记者,自己从2008年就开始尝试冷水鱼养殖,并在2011年成立了公伯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始走合作经营的路子。目前,年出产水产品230多吨,产值920多万元。
经专家测算,青海各梯级水库大坝间完全可以开发进行冷水鱼网箱养殖面积有1800亩左右,若对可建设面积进行全面开发利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与保护环境优先的状况下,仅网箱冷水鱼产量即可达到3万吨以上。目前,青海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占全国冷水鱼产量的20%,预计到2020年冷水鱼网箱养殖业产值30亿元以上。
探索利益联结,企业农户双增收
政策利好、市场利好、养殖户积极性高等一系列积极因素正在推动青海冷水鱼养殖业成为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正如马木亥买所说,冷水鱼养殖本身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又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增收呢?
已经养了10多年冷水鱼的马乙四夫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让一个普通的农民去养,不用说鱼苗的钱,就是网箱的钱都出不起,万一市场行情不好亏了呢?当时我也想过带领大家一起干,可毕竟村民们也不了解这个行业,所以大家都比较谨慎,也都在观望。”
可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马乙四夫还是一直在琢磨怎么能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后来,他想到了一个主意:愿意的村民可以出资金加入合作社,并向村民承诺,不管合作社是盈是亏,每年返还的利润都不会变,而且协议一签就是15年。这样一来,既能帮助合作社解决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又能帮村民增加收入,并且还是稳定的收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22/7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