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害虫抗性用药大有讲究
害虫抗药性上升不仅会使原本有效的药剂防效下降,还会徒增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增加防治成本。怎样才能有效延缓和治理抗性?多位专家强调了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的重要性,尤其要避免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
“过度依赖单一作用机理的产品、使一种害虫长期暴露在一种(类)药剂下,都可能产生抗药性,害虫的抗药性是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防止或延缓的,优化农药使用技术是抗性治理的关键。”中国双酰胺类杀虫剂工作小组主席胡全胜建议,不要在一个作物生长季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农药产品,也不要对同一种害虫的连续世代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农药产品。
“一定要维持药剂品种的多样性,便于选择药剂进行合理用药。”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韩召军教授指出,要做好抗药性监测和药剂种类调整,轮换使用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混用无交互抗性的增效杀虫剂,不用则已,用必高效,通过高效药剂和高效施药技术,尽可能提高防效、减少用药次数。
“水稻杀虫剂的使用上要坚持合理用药、交替用药和限制用药的原则。”张帅表示,一方面要注意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要见虫就打药;另一方面要根据农药的作用机理,选择在防治适期施用。如吡蚜酮内吸活性高、持效期长,则宜在当地稻飞虱主害代使用。同时按作用机理实施分类用药,上下代之间或前后两次用药之间选用无交互抗性或者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某种农药。为了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发展,对新颖、高效的药剂品种实施限制用药的原则,即在一个生长期内限制其使用次数。如氯虫苯甲酰胺主要用于防治当地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主害代,建议水稻每生长季限制使用1次。
李建洪教授提出,要避免使用已产生抗药性的品种,如吡虫啉、噻嗪酮;避免使用导致再猖獗的杀虫剂品种,如三唑磷等有机磷类农药;避免使用具有交互抗药性的杀虫剂品种,如吡虫啉与噻虫嗪;选用对天敌低毒的杀虫剂,如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等。
专家一致建议,除化学防治以外,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比如注重生态调控,发挥鸟类、蛙类等对害虫的良好控制作用,在田边种植杂草、开花植物等不同种类的植物,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复杂性,增强自然控害,生物防治。同时通过合理水肥,健身栽培,增强水稻自身耐虫能力等,来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进而减少农药用量,延缓抗性上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20/6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