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如何从被动应付抗旱到主动适应?
固原扩大杂粮和马铃薯种植
( 2015年08月18日 03 版)本报记者张国凤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属黄土高原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十年九旱。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从被动应付抗旱到主动适应发展旱作生产,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谷子、糜子为主的杂粮和马铃薯成为当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全市已形成了以覆膜保墒技术为主体的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固原市位于六盘山区,60%~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夏粮生产受春夏干旱的影响很大,而小杂粮生长发育期多为夏秋季节,需水特点与降水规律的分布一致,适宜在当地生长。此外,小杂粮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薄、抗逆性强、适宜种植区域广的特点,也令其发挥着填闲补种,有灾备荒,无灾增收的重要作用。
当地特色秋杂作物主要有豌豆、扁豆、蚕豆等豆类和荞麦、糜子、谷子、莜麦。近年来,人们对绿色保健食品日益关注,特色优质小杂粮的需求逐年增加。加之豆类外销和出口创汇数量逐年增多,优质秋杂粮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扬,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当地的糜子、荞麦作为备荒救灾作物,发挥着其它作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特色优质杂粮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较好的发展基础。
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今年以来,覆膜保墒旱作技术的应用使小杂粮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增产效果明显。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当地农民通过变半覆膜为全膜双垄沟覆膜技术,增加覆膜面积、提高保墒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有限降雨(雪)的利用率,做到保住地下水,利用天上水,各类应用作物亩产增幅在15%~30%。
据了解,在固原市,覆膜保墒旱作技术由原来种植玉米为主,目前发展到谷子、糜子为主的杂粮和马铃薯种植,并且种植面积逐步增加。覆膜保墒旱作技术应用面积由上世纪末的不足50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42万亩。其中,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专家认为,小杂粮是山区粮草兼用、轮作倒茬、培肥地力的特色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杂粮已经成为固原市的传统特色作物,年播种面积30万亩,年总产量1980~2550万公斤。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18/6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