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既要创造条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也不该忘记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对面的座谈会。座谈结束后,来自金融机构的参会者纷纷感叹:如今的农民真不简单,和过去太不一样了。他们不仅意外于这些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对于作物种植方式、国内外农业生产形势、粮食市场走势的认识;更惊讶于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期货等金融工具的了解,某些方面的理解甚至超过了他们这些专业人士。
类似的感叹近些年时常都会听到。有些人感叹农民的外表“越来越洋气”,有些人感叹农民的头脑“越来越精明”。“意料之外”的农民形象,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事实上,这种震撼的深处是对农民的不了解。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着农业、农村的发展节拍,农民这个群体的确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农业生产从传统的散户经营向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各地不断涌现。借助强农富农惠农的好政策,依托农村日渐丰富的信息和资金渠道等,他们成为带动乡亲致富、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看到农民从事现代农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出现的新问题。目前,在我国乡村还有不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少致富门路,甚至一些农民还没有脱贫。先富起来的,尚在致富路上的;外出的,留守的,务农的,经商的……农民这个群体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多元特性。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的发展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归宿,如何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最艰巨的任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解决好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核心也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全面认识农民,了解农民。
全面认知农民这个群体,首先要摒除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动态地看到这个群体日渐多元、日益与现代化接轨的变化。也许当人们不再对农民的变化发出各式感叹时,才是真正对农民有了完整而确切的认知。其次要正视现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好,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也好,贫困农户也好,他们都是当下在中国广袤农村生活着的真实的农民群体。就好比对于现今中国的认知,有着高楼大厦、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的现代城市是中国,依然不富、依然不美、依然较为落后的广大农村也是中国。
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一方面要创造更多条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因为他们代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但我们也不该忘记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更要想办法让他们过上踏实、温暖、有“获得感”的生活,因为只有他们的生活好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才会真的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5-18/6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