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乡资本设门槛、立规矩,让真心干农业、有能力干的留下来,把动歪心眼、侵害农民利益的卡在门外
时下资本下乡种地热情高涨,不管是房地产的,还是互联网的,形形色色的企业你追我赶进入农业。据农业部统计,近三年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然而,不是你有钱就能玩得转农业,“米饭好吃田难种”,下乡资本赔本的并不鲜见。
在东北某知名大米产地,一个老板讲起他的种地经历:两年前公司流转了5000亩地,当初设想,规模经营节本增效,肯定赚钱。没想到一种才知道不容易,人生地不熟,流转费比大户高出一截,雇工成本高,雇的农民种地还不上心,亩产比普通农户还低300斤,年底一算账,每亩要赔200多元。连交两年“学费”,虽然合同没到期,他还是放弃了。
从不少地方实践看,工商资本种粮食等大田作物,大多“规模不经济”。可资本追求的是利润,种粮不行种果蔬、花卉,搞高科技、生态农业吧,对众多不懂农业的企业而言,高投入意味着更高的风险,难免赔本赚吆喝。既然如此,为何这么多企业纷纷下乡?有的对农业投资的长期性和风险性缺乏认识,盲目跟风;有的本身就心术不正,流转的土地不种庄稼“种房子”。一些企业抱着投机心态,加上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于是出现了企业“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地”现象,出现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这样的资本下乡不加限制、任性发展,最终受伤的是农业、农民。
事实上,农业最缺资金、技术。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经营模式,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然是好事。关键是要给下乡资本设门槛、立规矩,让真心干农业、有能力干的留下来,把那些动歪心眼、侵害农民利益的卡在门外。日前中央四部门出台的《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提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实行分级备案,就是给下乡资本设立严格的政策界限。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鼓励什么?一句话,干农民干不了的事。要鼓励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种养业,比如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投资上亿元,农民干不起,企业就能搞起来。要限制什么?限制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防止企业与农民争夺耕地经营权,把农民硬挤出去。要禁止什么?严格禁止改变土地用途、侵害农民利益、破坏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引导好工商资本下乡,地方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各地农村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政策,建好制度“防火墙”。应该看到,搞规模经营也是顺势而为,千万不能下指标、定任务强迫农户流转农地。对于工商资本而言,要认识到,农业投资不能急功近利,要耐下心长期投身其中,让农民分享到发展“红利”,才能收获农业的明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5-11/6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