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资本下乡面临三大难题 普遍不种粮


 

  对于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邢台、邯郸等地采访时注意到的“下乡资本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田”现象,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贺雪峰表示,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

  据介绍,贺雪峰带领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平均每天都会有10个研究人员在农村搞调研,范围覆盖全国各地。

  根据自己和同事在全国的调查,贺雪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工商企业流转土地后非粮化比例高得惊人;资本下乡种田成功的例子很少能见到;在适宜耕种的地方没看到土地抛荒,看到的却是下乡资本和农民争田种……

  “虽然资本下乡流转土地目前占全国流转土地的1/10左右,但现在这个势头特别糟糕。”对此,贺雪峰不无忧虑,“这样持续下去,再过5年,我觉得就是大事情。”

  资本下乡普遍不种粮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针对资本下乡,曾有专家表示支持并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链上游、下游那些适宜产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的产业。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工商资本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的担心——这会加速土地非粮化、非农化,最终会扰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有统计数字显示,随着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我国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些下乡资本在投资农业产业链上游、下游那些适宜产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的产业的同时,正在大举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这引起专家的担忧。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6月,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其中流入工商企业的为3864.7万亩,占1/10。而流入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4%,2013年比上年又增长了40%。

  据辽宁当地媒体近期报道,辽宁全省有1266个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144.37万亩,占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2.9%,涉及承包农户16.1万户。

  在另一农业大省河南,同样近期有媒体报道,土地流转在平稳递增的表象背后,内在的流转结构也在悄然调整。

  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该省土地流转从2009年开始加速,目前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34.8%。2011年至2013年的监测显示,流转总面积年均增长率5%,而农户流转面积的年增长率下降,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主体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

  贺雪峰在华中某地调研时发现,当地推动土地流转搞土地产权交易所,但是几乎没有流转土地用于种粮。而他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调查,工商企业流转土地后非粮化比例高得惊人。

  经营成功案例很少见

  下乡资本为什么不种粮?贺雪峰对此的回答是:资本下乡种粮没优势。

  在贺雪峰看来,资本下乡种粮没优势的第一个原因是,其进行规模经营支付给农民的土地租金一般要远高于农户自发土地流转的租金:“资本下乡种田就要从农民那里租来耕地,且租来的耕地必须连片适宜规模经营。租来连片耕地,租金必须以连片耕地中最不愿土地流转出去农户所要租金为基准。”

  据他调研,在全国范围内,由于资本大举下乡种田推高了土地租金,“高的达到1000元/亩/年,甚至更高”。

  虽然我国农业粮田的种植结构南北方存在差异:南方地区种水稻,中部地区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在北方地区则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但是种两季的种植模式,一亩地的年纯收入也就是在1000元左右。”他强调,“这还是在收成好的时候——没有出现人为投入劳动不负责任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在目前地租过高的情况下,租地经营的下乡资本种粮,难有利润空间。

  贺雪峰认为资本下乡种粮没优势的第二个原因则在于:资本下乡进行规模经营,要么雇工,要么提高机械化程度。

  提高机械化程度意味着更高的固定资本投入,雇工就要支付工资。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田间管理是十分细碎、无法标准化且难以计量的,雇人管理的成本极高。农户种田,自己种自己的田,责任心强,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即可以完成大部分田间管理。资本雇他们进行田间管理却必须按市场价格支付工资,“因此,当农户种粮食可以赚钱时,资本种粮却没有不亏本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经济作物 耕地 田间管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