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红星农场,黑土地上种植的大豆喜获丰收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黑土地是不可多得的独特优质宝贵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商品量占全国的1/3,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加强黑土地保护,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垦,近年来黑土地资源退化趋势明显,量在减少、质在退化,加强黑土地保护已刻不容缓。
4月9日,全国政协礼堂金厅,全国政协在这里召开第二十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加强黑土地保护”问题协商议政、建言献策。
黑土地“量减质退”,保护刻不容缓
黑土从哪里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介绍说,黑土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气候和植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土壤类型。数万年至几十万年前,草原和森林植被枯死后的残体在原先的沙砾层上逐渐堆积,形成厚重的腐殖质层,最终发育成养分丰富的黑土。据估计,每形成1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万至4万年。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对东北黑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诸多调查和研究,总体的结论是黑土区农业生产效益较低、黑土地资源恶化和损失呈现加重趋势。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但耕地尤其黑土耕地土壤正在向着非健康、非生态的方向发展。”说起黑土地,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忧心忡忡,“一是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平衡失调;二是土壤耕层变浅,黑土层流失严重;三是土壤结构变差,面源污染显现;四是有益生物区系明显减少。目前,土壤有益微生物、蚯蚓和青蛙等数量急剧下降的农田屡见不鲜。”
“黑土地面临的‘量减质退’局面,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风险,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源于过度开垦利用、不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长期忽视水土保持措施等。”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廖永林分析说。
“黑土地保护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壤退化。”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李晓安说,究其原因,除了风蚀和水蚀等自然因素外,不科学的耕作方法是主要因素之一。李晓安介绍说,东北黑土区玉米种植的方法为垄作。垄作虽有提高地温、利于种子萌发和出苗等优点,但也存在使土壤水分散失,垄台易被风蚀而产生毁种、植株倒伏等缺点。且收割后将地表秸秆等有机物清理干净,会使土壤微生物的食物减少,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降低,影响到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累,造成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很快,但粮食的增长方式却是不可持续的,大多数增产是建立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上,导致耕地一直在失血、贫血,土壤有机质快速下降。目前,不仅仅是东北的黑土地,我国大部分土壤也是如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指出。
立法要先行,政策要给力,科技要提速
保护黑土地,立法要先行。“现有的国家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新修订的环保法,都涉及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条款,但各有侧重、不够全面,且主体分散、责任不清、可操作性不强。”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明说,建议国家制定耕地保护法,形成以耕地保护法为核心,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严密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以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为目标,明确保护包括黑土地在内的各种耕地资源的责任主体,落实法律责任,引导政府、企业和农户依法规范保护耕地。
“建议国家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十三五’规划,大力支持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改善黑土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姜明建议。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也表示,应加快制定黑土地保护建设管理规划,将优质黑土地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建立数据库,严管严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4-16/6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