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用创新破解农业的白色污染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近日对记者说,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加大引导力度,鼓励人们主动接纳和采用新技术、新产品。

  创业难,创大业更难。

  “在千帆劲舞的创业大军中,各行各业势必会涌现出优秀的领跑者,但也许只有跑在行业最前面的人,才会发现,很多时候前面的路并不好走。”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小打小闹的创业并不难,因为那只需要简单的模仿即可,但要想真正开创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不断创新。

  袁志敏说,“而创新,还需要社会环境、市场和政策等多种要素的支撑,很多情况下,创新往往跑在了这些要素的前面,创业者们不得不面临较大的尴尬,甚至是风险,然而,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一切都令我充满希望。”

  12年投10亿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1993年,袁志敏与同学毕业后从北京来到广州创业。满腔热血的4个年轻人拿着借来的2万元,成立金发科技,袁志敏由此正式进军塑料产业,并迅速向全国布局;2004年,金发科技在内地A股上市,随后逐步向更富科技含量的白色污染治理新材料等领域发力;2014年,金发科技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截至目前,金发科技已成为亚太第一、全球领先的新材料企业。“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企业需要迎难而上,创新技术攻坚克难,这样企业才能赢得机遇、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袁志敏告诉记者,他所选择要攻克的难题正是根治白色污染等。

  所谓白色污染,是指难降解的白色泡沫塑料垃圾。目前,我国一般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至少需要200年。在农业中,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造成土壤污染和农作物减产。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巡视员胡恒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全国有3.5亿亩土地不同程度地被污染,重污染有5000万亩。而据记者走访了解,白色污染正是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严肃地说,白色污染已经威胁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袁志敏表示,针对白色污染等难题,金发科技不断加大投入,大量引入高端人才,目前已拥有130多个博士,600多个硕士,前后历经12年时间,投入10亿多元,研究破解之道。截至目前,金发科技研究的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可有效解决农田面源污染,同时其增温、保墒、增产等效果已接近传统地膜,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

  高科技的环保地膜遭遇推广难

  难题刚刚破解,更大的难题又接踵而至。虽然金发科技在新材料方面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袁志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由于金发科技所开发的新地膜价格比传统地膜高,严重影响农民的使用积极性,同时又缺乏政府扶持,导致这一技术难以推广开来。

  袁志敏算了一笔账。如果使用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地膜成本为200元/亩,同时没有其他成本;而使用传统地膜,地膜成本为65元/亩,回收成本为50~60元/亩,整体看传统地膜成本为120元左右/亩,即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比传统地膜的成本高了80元/亩。袁志敏说,由于价格因素,使用者不会主动使用。但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以解决白色污染难题,能解决环境问题,这一方面不容忽视;而且如果使用传统地膜,还需要增加回收地膜、剪地膜等多个环节,每增加一个劳动环节就意味着增加劳动力投入,如果把这些增加的劳动力投入也算作成本,实际上采用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的综合成本反而更低;此外还有部分农作物能取得增产增收的效果。但使用者似乎并不关注这一点。

  那么,企业是否可以通过降价来占领市场呢?

  对此,袁志敏表示,材料合成的成本较高,企业并无多大的降价空间,虽然成本优化的潜力还很大,但相关企业大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他说,本来可以通过产业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来降低新技术的成本,但由于投入高而无收益,所需的巨额投资单纯靠企业难以实现,最终极大地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该产业20多家合成和改性企业均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已有一家企业倒闭。袁志敏表示:“虽然如此,但是大多数人都已经意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也看到了政府和社会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所以这条路走下去一定会成功。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因为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同时,我们在新材料上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只要持续去做就会有结果的,所以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物降解 土地 残留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