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右三)在湖南省超级稻试验田查看稻穗。曾 勇摄(资料图片)
“超级稻每公顷产量16吨的目标原计划在2018年实现,但我们争取明年就突破!”“马上就是羊年,我们的超级稻就是领头羊。”谈起自己的羊年愿望,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说的还是他心爱的水稻。这位已经84岁的老人,在海南刚刚做完育种,2月8日晚上又赶到北京开会。在袁隆平紧张的行程中,我们几次相约,终得以在9日聊聊他与水稻的故事。
率真
老气横秋是不行的,是让人家讨厌的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袁隆平被赋予了太多的称号,“当代神农氏”“会种地的大师”“杂交水稻之父”“种业功勋人物”,甚至在不少人心目中,袁隆平这个名字,代表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的进步与自信。
“太多了,我的光环太多了,光国际奖就有18个”,袁隆平用手摸着自己的头,身体后仰,笑得腼腆。这个自称“80后”的老人,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摘掉那些“光环”,这个与“不挨饿”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平和又充满自信。他说,“老气横秋是不行的,是让人家讨厌的。”
采访中,常常是记者的问题还没说利索,袁隆平就逻辑严密地回答清楚了。他也很坦率,“我每个礼拜起码要接受3次采访,频繁得不得了。”话语间伴随的是“哈哈哈”爽朗的笑声。问起“后面有人放音乐,袁隆平拿把小提琴装装样子”的趣闻,他开怀大笑,“我是典型的南郭先生啊!”
尽管操着浓浓的“湘普”,袁隆平的英语单词却发音纯正:“我们说美国是超级大国,super power country”“非洲人吃木薯,cassava”。你夸奖他英语好,他笑眯眯,“我这个英语是broken English(蹩脚英语)”。
热爱
我每天都要下田里,看我的超级稻
到底多爱是爱,到底多喜欢是喜欢?倘若了解袁隆平对水稻的情感,就会知道爱和喜欢到了极致会是什么样子。
“我每天都要下田里,看我亲爱的超级稻!”一谈到自己的超级稻,袁隆平的眼睛就会亮,那种深深的蕴含其中的感情,让人动容。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和他的超级稻,不但有力地回答了这个疑问,还为世界和平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袁隆平曾在梦中看到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坐在稻穗底下乘凉。
去年10月,超级稻计划第四期百亩片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再创世界纪录的喜讯让他的“禾下乘凉梦”又前进了一步,也让他更有信心。“超级稻还有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投身育种事业,将全部精力用在研究水稻、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就意味着专注田畴、饱暖众生。
“要把湖南打造成种业硅谷。”“华南农大的校长把我的超级稻称作水稻的核武器,”三句话不离本行,袁隆平是句句话离不开他亲爱的超级稻:“没有什么是亲爱的,只有水稻是亲爱的。”
严谨
勇攀高峰是科学家应有的品质,但科学梦的实现须有科学依据
因为谈论转基因,袁隆平曾被推上风口浪尖。此次,同时采访的其他媒体最后又抛出了这个问题,袁隆平说,怎么又说这个……他也许真的对于这些纷扰充满了无奈。
袁隆平最钟爱自己“农业科学家”这个称谓,他既是老农民,也是科学家,他介绍“四良配套”、讲解“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怎么能圆、如何突破水稻产量极限。在他看来,科学梦想的实现须有科学依据。
超级稻计划从第一期到第四期,亩产接连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每次提升都备受瞩目,水稻的单位产量有没有顶峰?“国际上一些水稻专家认为,理论上水稻产量极限为每公顷15.9吨,我们的新目标就是要突破这个极限,产量达到每公顷16吨。”在他看来,向极限冲刺,勇攀科学高峰,是科学家应有的品质和勇气,但是“科学的梦想要靠科学来实现”,袁隆平说,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意味着亩产翻番。实现“禾下乘凉梦”的路还很长,但这个梦是有科学依据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2-23/6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