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近年来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地矛盾得到缓解,国内外的资本大举进入农业,新技术和新组织模式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这使得农业生产的供给面出现规模化、资本化的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需求面来看,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多样化、高端化正成为大势所趋,农业行业的巨大市场空间引人注目。在此背景下,对农业风险的传统理解已不合适,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农业的风险问题。
传统的投资理念认为农业风险大、投资周期长、回报低,资本在农业投资方面,尤其是农业生产阶段往往是避而远之,使得农业转型欠缺资本支持。诚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农业确实面临着较大的价格风险、自然风险、疫病风险等,但结合笔者所在农业产业投资的实践和探索来看,农业的风险并不比其他行业大,资本应在管理风险中获取回报,而不是望而却步。
农业风险的几个问题亟待重新认识
重新认识农业的周期问题。传统的理念认为农业的投资周期很长,使得资本回收慢、不确定性增加。事实上,相比不少行业,农业的投资周期并不显着的长,甚至某些细分行业收益周期非常快,比如蔬菜基本在一个季度,粮食基本在1—2个季度,养鸡45天,养猪则175天便能产生收益,这是很多行业所不能及的。
重新认识农业的利润问题。纯粹的农业(指养殖和种植)的利润率并不低,甚至某些环节的收益率相当高。上市公司雏鹰农牧尽管今年上半年亏损,但是其前几年的毛利率一直在25%以上,净利率基本在10%左右甚至20%以上。这样的利润率在工业行业甚至地产、金融行业来看都是非常惊人的。
但是,为什么通常认为农业的利润低呢?主要原因还是传统农业格局太分散。一是,土地高度分散,二是,农民的利润没有计算自己的人工和土地成本。但这样的思路与判断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农业龙头企业不能还是按照普通农民的方式进行种植和养殖,而更多的应该挣技术和管理的钱,通过整合资源与要素获取生产效益的提升。
重新认识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农业属于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而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然,刮风下雨、旱涝冰雹、低温寡照等自然风险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影响着农业生产,不过,如果我们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偶尔出现的自然灾害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且区域性的自然灾害也阻碍不了农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我们发现,农业的自然风险处于暴露状态,但通过人为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自然风险。比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区域分散、产业分散等方式来分散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
重新认识农产品不易储存及保值的问题。这也是影响金融机构接受农产品为抵押物的一大疑虑。诚然,动物面临着疫病风险,农产品储存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这些因素导致农产品的价值不稳定,因而也影响金融进入农业的积极性。事实上,从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来看,疫情发病率、农产品的损耗率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是可以预期的。
对农业风险认识的不当导致金融服务的地产化、短期化、保守化
经过精心设计商业模式、采用先进技术、使用现代管理理念,农业完全可以变为周期快、回报高、自然灾害和损耗可控的行业。因此,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可能并非传统观念认为的周期长、回报低、自然灾害、储存损耗等外在风险,而是传统观念及建立在传统观念上的金融体系与现代农业的结构性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会阻碍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因而是一种较大的潜在风险。
首先,金融资本对农业的支持存在结构性不足,原因在于对农业资产的评估类地产化。好比房地产开发,之所以银行和影子银行对地产的融资和支持乐此不疲,是因为大家相信房子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能够卖出好价钱。同理,由于金融机构大多不相信农业的产出是盈利的,所以也就不愿意接纳农业的众多资产作为抵押物,比如农业用地、生物性资产等农业生产最核心的生产资料。
其次,与此相关的是,对农业企业的金融产品的期限过度集中在短期之内。由于传统上对农业风险的似是而非的认识,使得农业的盈利能力和长期价值得不到发现或认可,故而金融资本不愿意进行长期的投资,以帮助农业建立长期发展的基础。而长期资产的缺乏正是导致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根源,长期资产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优质种畜等等。金融机构出于风控和逐利目的进行短期化的资金投放行为无可厚非。但从农业生产的实践上看,1—3年的期限根本无法去培育农业生产的长期资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比较脆弱,也就是通常说的农业仍然是靠天吃饭,风险较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12-09/6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