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稳固农业基础 确保粮食安全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人种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为此,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

  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要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业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这些年,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理想格局,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长久之策。要创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创新“花钱买服务”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终要靠科技。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5.2%,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差距还不小。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要适应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为着力点,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为基本要求,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集成推广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技术,让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进村入户。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要把发展现代种业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突出位置,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要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制种育种基地建设,开展重点品种联合攻关,着力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同时,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确保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作业为主,2013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9%。今后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主产区推进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全程机械化。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前景广阔。要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政策、法律、市场、技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体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农业是弱质产业,粮食生产常常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从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出发,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粮食 种子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