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夏粮收获已过八成,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冬小麦继续增产,单产创历史新高,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在我国水土资源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夏粮是如何在高起点上实现“十一连丰”的?丰收之后还将面临哪些挑战?记者17日采访了有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
光温水匹配好主产区全面增产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今年夏粮播种面积预计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是产量的重要基础。单产水平提高,据专家实地调查,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两增一减,即亩穗数、千粒重增加,穗粒数略减。同时,占全国夏粮总产九成以上的主产区全面增产,11个小麦主产省区都反映夏粮是增产趋势。
“今年夏粮生育期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光温水匹配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麦收八、十、三场雨”基本到位,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各地反映,今年小麦灌浆期延长、灌浆充分,籽粒饱满,加之夏收多为晴好天气,品质非常好。
韩长赋表示,夏粮能在“十连增”的高起点上再获丰收,得益于政策落实、指导服务和防灾措施到位。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中央财政在稳定增加“四补贴”的基础上,专项安排39.1亿元支持春耕生产,用于“一喷三防”、病虫防控、抗旱保墒保苗等技术补助。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据了解,农业部门实施防灾关口前移,大力推广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避灾技术。针对4月中下旬江淮、黄淮等小麦抽穗扬花期出现连阴雨天气情况,及早落实小麦赤霉病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病害暴发。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站上新平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今年夏粮生产也呈现一些新特点。和去年全局丰收、局部出现明显减产不同,今年是全面丰收,并且小麦品质普遍较好。在生产过程中,各地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在华北等一些水资源稀缺的地方,小麦种植有进有退,通过在资源较好的主产区提高单产、在水资源稀缺地区退出小麦种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夏粮“十一连丰”,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实站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以跨区机械化收割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小规模家庭农业相结合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国家确定了粮食安全新战略,明确口粮要绝对安全,夏粮主要是小麦,‘十一连丰’对于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去年小麦局部减产背景下,今年的丰收对于平衡小麦供求关系,补充库存有积极意义。”李国祥说。
专家们指出,夏粮“十一连丰”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对巩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有重要意义,也证明了多年来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包括补贴、价格政策、科技支撑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面临多重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挑战。”叶兴庆说,一方面资源环境已绷得很紧,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那些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产能要逐步退出;另一方面,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与进口粮食的竞争能力不断下降。
叶兴庆表示,国内增产与进口增加同时并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的价格优势已经丧失。目前来看,国内产能是够的,小麦进口增加是因为进口有利可图,导致的结果是国内库存增加。“这警示我们,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市场化。”
李国祥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警惕放松粮食生产问题。当前,一些人认为粮食已经很多,“只在口头上重视粮食生产”,一些麦地出现非粮化生产。必须提高警惕,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依靠端着饭碗到国际市场上找粮吃、买粮吃,粮食安全必须高水平保障。
对于丰收后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专家们指出,我国小麦平均单产和高产的水平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今后要突出重视中低产田的改造,改变过去发展方式,不过多依赖化肥,要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品种改良、测土配方和施用有机肥等方式,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6-19/64266.html